门源县草地鼠虫害防治现状与建议(2)

2012-08-28 21:19


  草地害鼠种群的消长与季节、年度、气候及防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在繁殖前的2—3月数量最低,夏季繁殖期数量不断增加,秋季繁殖结束时数量最高。适宜于害鼠活动的温度为10~20 ℃,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害鼠的活动将减少,天气变化剧烈时,如冰雹、大风时害鼠停止活动。
  2.2草地毛虫的种群特性
  草地毛虫成虫形态雌雄差异很大。雄蛾体长7~9 mm,体黑色,被污黄色细毛。头部较小,口器退化,不吃东西。触角发达,羽毛状。复眼卵圆形,黑色。前、后翅均发达。3对足具污黄色长毛,跗节5节,各节端部黄色。雌蛾体长圆形,较扁,体长8~14 mm,宽5~9 mm,头部甚小,黑色。复眼,口器退化,触角短小,棍棒状。不能行走,不能飞行,用身体蠕动。由于雌蛾在茧中不外出,一般在地面上见不到。草原毛虫主要为害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蔷薇科等各种牧草,严重影响牧草生长,造成牧草产量降低,从而妨碍畜牧业的发展。
  3鼠虫害的防治现状与存在问题
  3.1鼠虫害防治现状
  门源县鼠害防治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在防治中采用人工投饵、药物喷洒植被、器械扑杀等方法,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鼠害数量的发展。另外采取保护天敌的方法,使鼠害也有所控制。在具体灭鼠过程中,采取第1年防治、第2年扫残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对草原减灾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为保护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门源县自从1976年对草原毛虫进行灭治后,有效控制期达10年,至1985年复发,1986—1987年连续进行灭治,灭治面积2.13万hm2,灭效94.9%,有效控制期3年,1991年复发,用溴氰聚酯和少量毛虫病毒在皇城乡马营、北山、西滩三村冬春草场进行灭治,灭效98.7%;第2年在苏吉滩燕麦图乎、察汉达吾二村草场进行防治,灭治面积2 000 hm2,灭效97.4%。有效控制期10年。2003年复发,用杀灭灵进行防治,灭效90.2%,2005年进行扫残灭治,灭效96.4%,毛虫又一次得到控制。据预测,近年来不会再发生大的危害。

  3.2存在的问题
  3.2.1任务重,资金短缺。由于鼠虫害分布面积广、数量大,并且离县城较远,交通十分落后,防治经费标准太低,加之自筹资金困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规模和效果。
  3.2.2治理规模小,群众不积极。由于治理经费不足,在每年的防治中,上级只能安排一定面积的任务。另外,牧区以藏族为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地牧民群众对灭治鼠虫害产生阻碍,不能大面积及时防治。加之村界、县界不太明确,没有持续的扫残工作,导致年年防治,年年发生。
  3.2.3灭鼠虫器械落后,贻误防治的最佳时机。门源县在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原有的背负式超低量喷雾器,这种器械每天只能作业2.00~2.67 hm2,且易坏易损。近年来使用手拭夫喷酒,但这种作业只能在平地上使用。在灭鼠中只能采用弓箭、鼠夹等简单器械,捕鼠量甚微。在草地鼠害防治季节内,由于灭虫器械落后,工作效率很低,不但贻误了最佳时机,造成早发种草原毛虫产卵的后患,而且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用药量,使得虫害扩散和蔓延。
  4对策与建议
  4.1提高鼠虫害动态测报手段
  由于鼠虫害分布种多面广、地形复杂、交通滞后,采用原始常规的测报手段,费时、费工,难以及时、准确地对鼠虫害数量动态进行监测,往往贻误防治的最佳时机,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应尽快开展3S系统(地理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鼠害的研究,并进行草地鼠虫害的短、中、长期监测,进而建立草地鼠虫害预报系统[4]。
  4.2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防治工作
  在贫困乡,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经济拮据。随着农药价格、汽油价格的上涨,劳动力工资的增加,原有的防治补助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今后的防治中,应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规模,减少牧草损失。
  4.3加大宣传力度,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

门源县草地鼠虫害防治现状与建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万年-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