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2)
2012-08-28 21:19
1.2盐津县地质灾害成因
盐津县地质灾害类型多 、分布广 、危害大的原因主要与大气降水强度、河水淹没和侵蚀作用、地形地貌、岩土类型 、地质结构 、地震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相关。
①县境内滑坡地层为中生代“红层”,岩性以泥岩 、页岩和砂岩为主 ,岩层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 ,中一强烈风化 ,地层倾 向大致与坡 向相反,形成逆 向结构斜坡 ,主滑方 向与岩层倾 向相反属基岩切层滑坡。
②县境内山谷和斜坡地形绝大多数位于软岩斜坡地带 ,斜坡原始坡度较 陡(近 45),斜坡临空条件好 .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而软质岩体抗风化能力弱.表层岩体风化强烈,在其表部形成较厚 的松散土体,其透水性大于底部泥页岩 ,在接触部位易形成软弱带 ,而导致滑坡 。
③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高强度降雨后 ,造成岩土体饱水 ,物质容重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地质蠕变而导致滑坡。
④河水对边岸淹没或冲刷,造成斜坡受浮托力和动 、静水压力的严重影响 ,斜坡易失稳下滑。
⑤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化森林的乱砍滥伐 ,矿山的乱开滥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 ,致使地质灾害频有发生 。如庙坝乡境 内 5家石灰厂在生产过程中管理松懈,监督不到位 ,把石灰渣长期堆放 、存储在 白水江 、乌撒溪和干沟等河岸最高水位线以下斜坡地段 ,在 2006年 8月 28日和 9月 7日晚,由于天降大雨 ,石灰 厂跨塌。河水暴涨 ,大量石灰渣冲人河中,导致大量鱼被毒死,造成白水江水污染事故。
⑥盐津县是地震多发地区.2006年发生有两次5.1级 、一次 4.7级地震 以及频繁连续不断的小震今年,全县又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地震和无数次余震加剧了岩土体的破坏 .形成一系列地质构造(如大大4~/.b的裂缝 ),成为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2 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盐津县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 的影响.尽管政府部 门已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放矢地编制了防治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制定防灾预案 ,有效地降低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多样,当地经济技术条件落后 ,加之对地质灾害认识不足 .地质灾害仍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不乐观 ,防治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
①对地质灾害重视不够。区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各职能部门、部分乡镇和基层组织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到位。
②地方财力匮乏,严重缺乏治理经费。由于地方财力匮乏 .治理经费不足,专项治理地质灾害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等。
③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每年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加之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致使地质灾害点的调查不到位 ,对很多隐患点无法深入调查和进行预防,致使地质灾害仍然频繁发生。
④地质灾害防御宣传不到位。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淡薄 ,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如森林的乱砍滥伐,矿山的乱开滥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不按操作程序施工等不规范、不安全生产引起的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频繁发生 ,致使 自然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的事件屡有发生。
对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