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水体生物群落中有多种畏惧强劲风生湖流以及风成混合而无法生活于水域中部,水域中部留下的是生命力最强的藻类植物和软体动物,再者水域中部有强烈的太阳辐射也不允许生物生存。湖泊生物群落的大部分,包括经济鱼类都集中在近岸地带、湖滨湖泊和湖湾,那里植物茂盛,有芦苇、蔷薇、眼子菜等,因此风成波及太阳射线不能直接进入这里,但长周期的水位涨落以及水的不断更新对这里有影响。
由此可见,干旱区水生生物群落的特点为:第一,生物量在水域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集中在近岸地带、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在浅水湾和湖滨湖汊。芦苇能在冲积沙堤上迅速长成屏障,保护生物群落不受风成波冲击,保护湖堤不被冲塌。第二,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生物量、生物种群的季节性变化。春天到来后,干旱区水体与其周围环境一样生机盎然,这不仅是因为水开始变暖,而且是因为水的表层结构为厚的淡水层——雪冰融水层,他暂时还没有受风成混合的影响。据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考察队[1] 和裴新国、阎晓燕[15] 专门测算的数据:春天,巴尔喀什湖水域—伊犁河三角洲河网和博斯腾湖每1m[3]水域内生物量达2.0×10[5]~4.0×10[5]个,其中,博斯腾湖水域可达4.6×10[5]个(1977-1987年)。表明春天生物量急剧增加,繁衍迅速。
然而,夏天,由于水温过高和太阳辐射,大多数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都死亡。每1m[3]仅测得数百个乃至数十个生物个体。这一现象与周围的漠境一样,只是在近岸地带、深水湖区底部以及三角洲河网内隐藏着生命。
秋天,由于云量增大,暴雨频繁,太阳辐射强度和气温有所下降,水体与其周围漠境一样重又恢复生机。浮游生物的数目增加到数千个,生物群落的某些种又开始繁衍,如赤梢鱼(贪食性仅次于梭鲈的肉食性鱼)再度产卵。
冬天,水冷彻骨,水面封冻,生命转息,大多数鱼类游至深水区冬眠。
第三,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干旱区水体生命活动的季节性,使湖泊生物经常不断地更新和死亡,不致于生成过多的生物量、导致有毒藻类大量繁殖和水体自体中毒。干旱区水体不会长满藻类植物和发育成沼泽,而且这一特性也不受其面积的大小影响。这与湿润区湖泊的演变史截然不同。中亚许多浅水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而不发绿腐臭,即缘于此。这也正是咸海、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等大面积水体得以渡过如此漫长历史的秘密所在。
6 干旱区内陆湖的发育和衰亡
干旱区湖泊的变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内陆水体史上最有生机、最丰水量的阶段。水位处于最高值,所有的浅水洼地和早先被裁弯隔断的湖湾和滨湖湖泊都充了水,外围湖和主体湖湖岸上密布芦苇丛,给生气蓬勃的湖泊生物系统提供栖生之处。主体湖与近岸浅水区之间进行着积极的水量交换,湖水不断淡化和净化。这个阶段可以维持相当长一个时期,因为主体湖可以陆续割断向陆地纵深处延伸的湖湾、滨湖湖泊的沼泽化浅水滩而削减对水的需求。
在陆地气候干燥的条件下,由于河流来水量减小,蒸发量加大,水资源日趋枯竭,于是进入第二个阶段——初始干涸期。在这个阶段,岸区洼地和大湾脱离主体湖的过程行将结束,湖岸线裁弯,水体本身在平面上呈圆形,剩下的只有三角洲湖和沼泽洼地,所有孑遗生命都往那里迁徙,这就是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关注湖泊三角洲的原因。然而,在这个阶段仍然剩下一些水区,它们自行加深,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水量交换,在其底部生物群落的某些种重新找到栖息地,鱼类重又找到可以越冬的水域。如果水位的下降是出自天然的,其速率缓慢,那么芦苇来得及随着退缩的湖岸退缩,并在新的稳定水位位置上保存下来,发挥其保护作用。如果要使已呈衰退的内陆水体恢复旧日风光,那么就要趁水体的生态系统还有能力恢复生命的时候采取措施,使之达到其可以生存的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