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2)

2012-08-27 23:34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作品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其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更是其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因而,在学术领域,对《野性的呼唤》这一动物作品的解读也更为活跃:有人将其视为动物寓言故事,表现人性的本质;有人将其称为:“达尔文式的史诗”;也有评论家将其视为遁世文学进行解读,以婉转的艺术手法表现对人类社会的不满。作家的一篇动物小说,受到人们如此重视,推为作家的代表作,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然而,笔者认为,在人类文明高度成熟与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世界,日益显露出的环境危机正以从未有过的破坏力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人类肆虐大自然造成的种种破坏,大自然也正以着相同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而当我们在此背景下再次阅读这部经典动物小说时,杰克·伦敦早在1 00多年前(该部小说创作于1903)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人类以“人类中心主义”身份自居对动物世界以“棍棒政策”进行迫害、以及对北国边疆和谐的环境被人类“淘金”热的批评,这些无疑都是一个生态批评作家的生态批评观。因而,这也是这篇论文所要提出的新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
  
  小说《野性的呼唤》的故事情结并不复杂,只是告诉读者一条名为巴克(Buck)的狗由于种种原因逐渐从人类文明社会最终走向狼群、回归自然的故事。②从小生活在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并且被原先的主人——法官米勒(Judge Miller)宠坏了的巴克被偷着拐卖到阿拉斯加的原始荒野当雪橇狗。梦幻般的冰冷大地触动了巴克由于人类文明的长久熏陶而向大自然回归的本能和意识。从而使得其以从心理的最深层开始回应那源自远古的“呼唤”。恶劣的生存环境锻炼了巴克。他通过战胜一条一度曾是最强壮的叫施皮茨(Spitz)的狗而赢得了拉雪橇狗群中的头把交椅。借“狗”的眼光,以“狗”的思想来认识人类和自然,以及在这样一个远离文明、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动物对人类的野蛮和残暴逐渐看透,从思想根源认识到人类凭借手中拿着的“棍棒”和“刀把”对荒野和谐的大自然和动物世界的疯狂迫害和掠夺的蛮横与残忍。从而促使巴克坚定决心,毅然走向荒野,回归宁静而自然。
  杰克·伦敦(1876-1916)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对荒野的大自然、对和谐的动物世界大肆破坏和掠夺而疯狂向前发展的年代。美国这头“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领头羊”更是肆无忌惮地以“人类文明的铁蹄”向美国西部荒野不停殖民拓荒。
  杰克伦敦对这种建立在破坏自然,残害

动物(巴克以及其他狗都作为苦力被人用来拉雪橇,作为人类“淘金”的工具)的基础上的文明深恶痛绝,他控诉文明的罪恶,同时也控诉着人类的残暴。这些描写遍布在作品的每个章节。最为典型的是其中对巴克的第三任主人哈尔一家的描写:哈尔是典型的文明人代表,同时也是文明世界中人类的代表。面对北国荒野,他们显得无知、幼稚而又无能:带着毫无用处的手枪和猎刀,行李比实际需要多了一倍多,甚至不知如何驾驶雪橇。听到别人的建议,他们表现出文明人的固执和傲慢,仅仅报以“非常冷淡的似乎彬彬有礼的态度”③(p278)身为文明者的化身,哈尔对狗自始自终没有一丝尊重和爱护。他把自己不会驾驭雪橇迁怒于狗。当北国旅行失去了“魔力和浪漫情调”而“变成过于残酷的现实”,他们“身上的全部南方派头的温文尔雅也都消失了”。④(p284)巴克在这些“文明人”身上看到的凶残、傲慢和无理印证了杰克伦敦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也印证了作者表露的生态主义的思想: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对动物的迫害必然受到惩罚和报应。正如桑德堡所说: “文明程度越高,我们就越担心。过去原始荒野时代的生命之美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将不复存在”⑤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梭罗曾经说过:“人的发展绝不是占有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也越来越和谐”⑥杰克·伦敦“……反对剥削动物作为人类的娱乐”He“…and wrote againstex p]0itati’on Of animal s for humanentertainment,”(⑦p17)巴克的狼狗身份也是人类自身属性的暗示和提醒,而巴克最终投身荒野体现了作者关于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也会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回归古朴纯真的大自然生活。换句话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绝对不应该是以驾驭在各种动物之上,凌驾于一切自然法则之上的,而应是尊重动物,效法自然,从而实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只是自然轻轻开的玩笑,我们是时候对自然看似偶尔而势在必然来的一场小震,引发一场的小海啸重视的时候了,否则真等到高耸云天的高楼大厦突然倾塌,奔驰、宝马到处嘴尾气,地表温度日益升高,海平面不断升高,北极冰雪不断融化严重的时候,可能自然就会让人类一切重新风平浪静了。早在若干年前,梭罗的忠心劝告实在令人叹服:“我们所谓的荒野,其实是一个比人类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只有自然才是高尚纯洁的,所以只有建立在尊重地球上一切生物、尊法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才是最终的文明。我们知道,“在伦敦眼中,人类就是动物,动物就是人类,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London was not only treating animalslike human beings, but treating humanbeings like animals, recognizing no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animal)(⑨p10) 因而,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最终模式必然是人与动物的共处、人类尊重效法自然规律替代原先人对动物、自然的野蛮迫害和破坏,才能实现生态平衡。

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广告语篇中省略的理据及其功能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