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温州大学32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单因素协方差设计,通过眼动分析技术来探寻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在英语阅读上存在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在眼动指标,如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瞳孔直径、回视次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上,英语专业大学生比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倾注更多的时间和更深入的加工。
关键词英语阅读 眼动指标 协方差
0 引言
继国外掀起了眼动研究的热潮后,国内也陆续开始了本土化的眼动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领域。沈有乾(1925)于斯坦福大学用照相记录法对阅读中文的眼动进行最早的研究,结果发现眼跳距离从半个字到六个字,平均为两个子;对第一行的注视次数较每行的平均注视次数多,这些结果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Wang(1935)对默读汉语时的眼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读白话文比读文言文的速度快。杨治良、闫国利(998)对不同年龄学生说明文阅读的眼动轨迹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知觉广度上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知觉广度逐渐增加;同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采用逆序扫描模式的学生越来越多,说明逆序扫描模式在提高阅读能力上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比较被试在阅读中文材料和英语材料时的眼动差异。有学者(韩玉昌,杨文兵,隋雪,2003)考察了图片与中、英文识别加工的眼动情况,结果发现,图画与中文注视时间的均数差异显著;图片与英文单词的注视时间的均数差异非常显著,中文词与英文词的注视时间的均数无显著差异。白学军,闫国利(2008)对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汉语与英语材料的眼动研究,发现相对于英语目标词来说,被试对相同像素的汉语目标词加工难度更大。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不同专业在英文阅读时的眼动差异。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否显著优于非英语专业?内部的加工过程是怎样的?在完成英语阅读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负荷的情况如何?因此,本文采用了眼动技术,就近选取了40名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眼动实验,以探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英语时的内部加工过程。
1 方法
1.1 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仪器包括瑞典Tobii1750眼动仪一台及计算机一台。不需要任何头套或头托,最大程度地消除了被试的紧张不安,生态效度较高。对双眼数据同时采集,采集率为60Hz。
1.2 实验材料
1.2.1 材料的选取与评定
实验初选一篇英语四级真题,保留四段文章内容,将题目改成正误判断题,并随机抽取温州大学大一新生100名(均为做过任何四级真题),对材料进行评定。其中英语专业被试50名,男15名,女35名;非英语专业被试50名,男20名,女30名。
1.2.2 材料鉴别力分析
对该100名被试的答题正确率进行了每道题的鉴别力的分析,鉴别力的计算方式为:高分组(前27%)与低分组(后27%)在每道题目上的通过率之差。计算得题目的鉴别力分别为0.1、0.5、0.9、0.8.由于题目1的鉴别力很低,且在得分上均很低,说明用该题很有可能产生“地板效应”,因此将该题剔除。其余三道题目有一定的鉴别力,因此本实验保留了这三道题。根据鉴别力分析,保留了三段短文及题目作为实验的材料,并做成图片的形式呈现。将每张图片的短文内容作为一个兴趣区,即兴趣区1,短文题目作为一个兴趣区,即兴趣区2。
2 正式实验
2.1 被试
随机抽取温州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20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5名;随机抽取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20名,其中男生7名,女生13名。各被试视力或矫正后的视力均正常,无色盲,色弱,无眼科疾病。
2.2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协变量设计,组间变量为专业(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把被试在三篇英语短文上的阅读理解率(成绩)当做协变量,分为高、低两个水平,按专业进行划分,即英语专业的被试按阅读理解率分为高分组,低分组,非英语专业也分为高分组,低分组。因变量是被试英文阅读的眼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