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语用能力(2)
2012-08-28 22:07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任何语言的教与学,所涉及的都不会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息息相关。人类语言不是悬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并以此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目的的重点,这要求交际双方必须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言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子。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并得以演进、发展,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源泉。
三、文化教学中要培养的技能
文化教学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研究两个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使学生对文化差异有较高的敏感性,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实现圆满成功的交际。正如Gumperz所指出的:我们对个别社会知道得越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就越能有效地交际[4]。Hanvey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的4个层次[5]。在第一个层次,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于表面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是认为它们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其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通过理性地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上,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了解到从当事人的观点看问题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移情”(empathy),其结果是由于熟悉其文化而达到理解的境地。他还进一步认为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理解水平不仅要达到移情的水平,而且应提高到按对方的观点立场观察问题的水平。层次越高,越能接近完美的交际。前两层是学生们经过努力可以感受到的,第三层则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感受,第四层则最为困难。
当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后,他们就不会有文化眩晕的感觉,而会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成功地用于交际中。但是应当注意,文化教学绝不是只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操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地域、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交际习惯和语言使用规则,构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无论学生将深层文化特点如国民性情、时间取向、美丑定义背得如何熟,如果不会在交际中自觉地使用,那么其交际技能仍然是零。一般来说,文化教学要培养下列技能: 1.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功能。任何一种言语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各种预设:价值观、信仰、假设以及对事物的态度。通过比较深层文化我们可以找出文化差异的共同根源,为奇异的文化现象提供理性解释,即对文化行为功能的解释。该技巧的掌握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
2.熟悉日常生活习惯和言语行为方式。这可以使学生熟悉交际情境中得体的言语和行为模式。掌握该技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将中国文化套入跨文化情境中,也为文学作品和对日常生活中人物行为活动作出正确判断提供了文化参照。
跨文化交际与语用能力(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