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下的水晶——试论文学批评视野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2)

2012-08-28 22:17


  因此,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实际上也就是主张“男人必须与女人同时获得进化和解放”,女性要“成为自己”,男性则要“改善自己”,头脑中男女之间必须完婚,从而“双性化”的精神才能得以实现。这样,个体人格与创作艺术才能得以完善,艺术方能突破性别偏见的限制,达到人类统一的视角。这也许就是“双性同体”最大的魅力了。
不考虑特定的语境,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不但提出了“女人的男性”,也提出了“男人的女性”,颇为公允圆满。但这种通过淡化性别差异意识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完美构想,一放置到有缺损的“男性中心社会”的现实语境中,便受到严重的挑战。因为在“男性中心”社会结构中,让男性“俯尊屈就”,接受女性气质的渗透,只是女性的一厢情愿,甚至“夏娃的女儿们身上受人敬重的美德,安在亚当的儿子们身上会被人们认为是怪癖”(夏洛蒂.勃朗特语),而让女性忘记自己的性别,自愿接受男性气质的渗透,则很自然地被看成是女性对居于中心的男性进行模拟与崇拜。就算在今天追求性别平等的女性主义者那里,由于两性体制的阴影,女变男也常常被视为是顺从/投机男性主导的性别优势,男变女则被视为是企图侵犯/分享女性的安全空间等。可见,伍尔夫在文学创作的艰难探索与实验中偶然发现了社会性别,这便成为了一种挑战,挑战着男性体现了超验的人这一观点。伍尔夫反对这一观点,因为它对女性是不公正的。于是她站在历史的更高点上提出“双性同体”,这实际上也表明了重铸女性的相关身份的问题等同于重铸男性的相关身份的问题。在文学批评中,社会性别是一个附加的尺度,或者一种扯开帘子的方式,它暴露出自身及社会的一个看不见的隐窝。毫无疑问,伍尔夫对社会性别的透视提高了批评意识,让我们看到充满生机、欲望的世界不止有一个性别,不止有一个真理,不止有一种历史,不止有一种法律解释,不止有一种社会学的说明。“双性同体”这个术语被提出不仅是由于女性她自己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揭示男性的性别实质。尽管在一个对女性充满歧视的男性中心社会,伍尔夫本人也无法做到超然的写作,但她丝毫没有失去她的伟大之处。她这具有开拓者的自发性、敏锐性、混成性与超前性的“双性同体”观,“‘如同水晶能存在于大块的岩石之下一样,也可以继续存在。’曾经有一天是如此真实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岩石下的水晶——试论文学批评视野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英语阅读教学探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