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兼谈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3)

2012-08-28 22:21


  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又保持母语的活力,可行之道便是推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引导人们在母语之外,学习和掌握另一种语言。中国人学习英语,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汉族学习民族语,都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双语化”是当前突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掌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实行双语制有其合理性。第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千百年来,汉族和其他几十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有着悠久历史,双语现象由来已久。第二,从双语、双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双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在双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吸收、融汇并传播两种文化。因此双语教育既担负着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又担负着吸取人类所有先进科学文化,用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重任。

  当然双语教学必须主次分明,母语教学应放在首要地位。对藏族来说,藏语是母语,藏文是本民族的文字,藏语和藏文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腾飞的翅膀。一般来说,母语是开发民族智力的资源,是发展民族科技文化的工具,是学习先进文化的先导。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以母语为教学工具的专家会议上指出:“母语是入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维持一个土著集团的文化,母语教育是最好的向导和工具。”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严学窘也指出:“母语是教育的最好手段,是继承文化的最好工具,是促进人民参加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标志,是消灭文盲、愚昧、歧视和贫困的有力斗争武器。”人的一生,通常都离不开母语,母语一般是人们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它记载了本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其思维方式为人们所熟悉。实践证明,学校教育采用与学生思维一致的母语以及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进行教学,不仅顺应了思维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开发与提高,而且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当然,一个民族的发展,单靠母语教育是不够的,特别是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大众媒介(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的传播,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语言必将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语言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既要学习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要掌握世界其他先进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而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双语教学的实质,就在于文化之间的互动、借鉴和吸收,对外民族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对外民族文化有用成分的吸收、引进和消化。
  由于各民族双语发展进程不统一、文化背景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等特点,双语教学的类型也有不同。在四川省的彝藏地区,中小学校主要实行了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计划:第一种是以民族语文为主的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旨在既能继承、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传统语言与文化,又能掌握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从而更有利于直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信息。第二种是以汉语文为主的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旨在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使本民族学生不因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而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尽管两种模式方法各异,效果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民(语)汉(语)兼通的双语人,既能达到保护民族语言的目的,又不影响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沟通。
  20世纪70年代末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全国所有藏区都相继根据本地区语言使用情况,有计划地实施了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明显上升,双语教育面逐年扩大,正从小学向初中、高中、中师、职高、专科、本科延伸。据2002年统计,四川省彝藏地区双语教学一类模式小学327所,在校学生10954人,中学13所,在校生1879人;双语教学二类模式小学1650所,在校生124098人,初中102所,在校生20040人,高中19所,在校生2560人。两种模式在校生数占彝藏地区民族学生总人数的33.22%和43.2%[加]。四川省的双语教育教学已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性的重大进展,两种模式并行的双语教育已基本形成。

试论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兼谈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劳伦斯与伍尔夫的女性问题比较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