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2)
2012-08-28 22:22
?心理语言学家倾向于把言语理解的过程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对意义构建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心理语言学家们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进行了积极的预测、筛选、释义和总结等一系列的心理加工。如果我们能预测说话人下面要说的话包含有重要信息,我们则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对要听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预筛选,从而大大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负担。因而,在听力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率,就要顺应这一自然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理解受到记忆力局限性的制约。人类的工作记忆有两个功能: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当语言理解任务繁重时,工作记忆的运作势必减速,导致部分加工出来的信息被遗忘或被干扰。为此要提高记忆效率,朱放成(1999)认为,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听力思维时效性与大脑对信息的反应和信息作用的时间相关,如听力反应时间,信息变化速度,信息熟悉程度等因素。唐健安(2002)进一步从人脑信息加工理论阐述了听力理解的过程,提出提高听力的方法:(1)提高感觉记忆的能力,熟悉句型;(2)提高长时记忆中信息量。之后,陈吉棠(1997,1999,2002,2005)又多次研究了记忆与听力的关系。他认为,在语言收听过程中,瞬时记忆是理解的前提;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所有记忆形式中容量最小的,为此,短时记忆的特征要引起对教学方式的思考,并应有效利用速记来增强记忆。
?过去对关于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其对象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而与学习主体(学生)相关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则相当低。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趋势是研究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教转移到研究如何学,将重点放到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进而,研究的重心要从语言本体、教材与教法转向学习者主体,特别是影响学习者的复杂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为听力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结语
?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的需要,也是提高他们实际交际能力的需要,教师有责任努力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而利用心理语言学及其他相近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来协助教学。可以明确教学和练习听力的目的性,增加有效性,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1.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39 2.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39)
?
?参考文献:
?[1] 赵秋野.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5
?[3] Michael Garman,心理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邱东林,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展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邹琼.大学英语教学论.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刘利民.首都外语论坛第1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浅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