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 认知模型 显着度 应用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
炉子着了。(炉子指代炉中的火)
白宫没有表态。(白宫指代美国政府)
他瞎了。(他指代他的眼睛)
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着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
“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
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
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
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着度”必须高于B;
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着,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例如:
他喝三瓶。(容器指代内容)
我教大四。(层次水平指代学生)
转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概念是“显着度”。显着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A转喻B,A和B除了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还必须比B显着。根据沈家煊的先生的观点,显着度主要看四个方面:
1.一看“整体和部分的显着度”
一般整体比部分显着,所以有“他拿着一瓶水”用他转指他的手里;“手里拿着锤子”其实手里拿的只是锤子的把柄。
2.二看“容器和内容的相对显着度”
一般容器总比内容显着,如“喝了三瓶”指“喝的是瓶里的酒”。
3.三看“恒久性状和临时性状的相对显着度”
“白”这一性质形容词是区别性的,所以“白的”可以转指“白纸”,而“雪白”是状态形容词,是描写性的,因此“雪白的”不可以转指“雪白的纸”。认知语言学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要用一类事物的性状来转喻这一类事物,这种性状必须是恒久性状而不是临时性状。一类事物的恒久性状才能在人脑中形成这类事物的显着印象。
4.四看“名词的可及性显着度”
名词的生命度越高,显着度越高且可及性就越强。因此专有名词的显着度高于普通名词。“在东南沿海再造几个香港”,香港是一个显着名词。
5.五看“语境对显着度的调控性”
语境(上下文)的作用是可以把一般不在认知框架内的概念临时纳入认知框架内。语境调控有一个总的倾向:两个概念的距离越近,作用力越大。如:一般我们不说“晓宏的眼睛大,小云的不大。”而说“晓宏的眼睛比小云的大”。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浅议
2012-08-28 22:25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浅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