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沧海桑田》中女主人公艾丽思自我意识的觉醒(2)
2012-08-28 22:29
艾丽思的自我意识觉醒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等待的岁月中,艾丽思是一个无语者,现在这种权利的回归让她有一种与别人交流的渴望。有一个声音在她的头脑中越来越响,这种声音发自于艾丽思被压抑的“自我”。她想被爱,想找到一种声音来响应内心中越来越响的呼喊。因此,当艾丽思独自回家时,她有一种和他人交流的冲动,这种冲动让她赤裸身体奔进雨中。尽管最终她也没有找到一个分享孤独的人,但至少她以独立的姿态面对现实,意识到“许多人必须孤寂地生或死,即使在温斯堡,也是一样”。 二、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者认为:自从女性传统地位丧失以后,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父权主义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物和点缀物,其自然属性沦为被奴役的对象,女性被当作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受到以男权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为寻找自我所做的努力经常遭受男人的压制。就像艾丽思一样,当耐德去远方的大城市谋求新生活时,她也愿意通过工作自力更生。但是“耐德的内心有一种怯懦与惧怕,男权社会对男女角色的传统规范已侵蚀了他的灵魂。”艾丽思自食其力的想法让他害怕,他感到无力驾驭她的独立思想,因而他直接拒绝了她,让她自己一个人在镇上等待。“男权社会也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相对于男性角色而言,女性角色的规范是柔弱、依赖、温顺。”这种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艾丽思本来是个拥有生活热情的姑娘,但是男性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限制了她的思想和行为。为了符合男性对女性角色的定义,她压抑自己的自我意识,失去了话语权,“缄默是她最后没有选择的选择”。这是一种对自由的逃避,“一种道德上的毁灭性的选择,但它通常是妇女最不愿抵制的出路”。
但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某个时刻或瞬间会被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语言、行为或内心活动。像艾丽思在隐蔽的树林深处时,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她发疯般在雨夜裸奔等,这些心理活动和行为完全是一种本能反应,是“自己声音”的一种宣泄。在大工业化的社会,尽管男权主义横行,但是女性已经在考虑自己的地位和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她们心里有一种“自我”的呼唤。尽管觉醒之路漫长,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必然趋势。
尽管作者安德森是一个男性作家,但是他用饱蘸同情的笔触,通过艾丽思这样一个饱受孤寂之苦的女性形象,让我们窥见了男权中心社会里妇女的生存状态。艾丽思用十一年的青春岁月体验了爱情的幻灭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结果发现自己要和别人一样“孤独的生活”。安德森对艾丽思内心世界的精确描述,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副小镇里“女畸人”的图画,更多的是,让我们对妇女漫长艰苦的自我意识觉醒道路的深刻认识和感触。
参考文献:
[1]Sherwood Anderson. Winsburg. Ohio Pa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Jonathan Cape Ltd. 1988:112.
[2]Sherwood Anderson. Winsburg. Ohio Pa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Jonathan Cape Ltd. 1988:120.
[3]何征.女性:艺术家的摩西—评析《小城畸人》中女性人物与乔治·威拉德的关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
[4]何征.对《小城畸人》的女性阅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5]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论《沧海桑田》中女主人公艾丽思自我意识的觉醒(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