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与交际失误(2)
2012-08-28 22:33
对话语理解过程的了解,对进一步理解分析认知层面上的交际失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它指出了交际失败可出现于明说含义的理解、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含义的推论的任何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也确定了交际成功的最低条件。可以这样说,明说含义的确定是复原说话人信息意图的最低条件,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基本前提,是交际成功的基础,而根据话语的相关明示性,听话方调整认知语境,调用恰当的隐含前提,对话语进行推理,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所在,一旦隐含前提有所偏差,交际失误将在所难免。
三、关联理论对交际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认知角度下的交际实质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行为的承担者是说话方,他需要通过说话或其他的任何非言语手段引起听话方的注意,传递他的信息意图,同时他还通过这句话向对方表达更深层次的目的,或者说他的交际意图,这是体现在说话方的示意行为。而听话方的任务是调用结合相关的认知语境,对说话方的话语做出尽可能符合对方意图的推理。话语的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话语明说含义的确立,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结论的推导,在此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的误差都将导致交际失误的产生,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交际双方共同的协作努力。下面,我们将从交际主体为出发点,谈一谈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 第一,从说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作为说话者,应尽可能地以足够相关明示的行为传递他的意图。在交际的实际活动中,说话方需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诸如性格特征等这些社会个人因素,主动调整言语行为,确保话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能以足够相关明示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在语言方面,说话方应尽可能地使用与对方的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语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听话方在获取明说含义的解码、确定指称和消除歧义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为听话方的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取说话方的交际意图提供基本的保障。如果说话方能够注意到自己在交际中语言运用的模糊性,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语言,那么也就可以避免交际失误的产生。另外,在语言运用方面,说话方也不能忽略对方的认知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应最大可能地使自己话语的隐含前提与对方调用的隐含前提相一致。也就是说,尽管双方在认识语境上的不同是必然的,说话方应该尽可能地建构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的重叠部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听话方在推理过程中调用错误的隐含前提而导致的话语隐含意义和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
第二,从听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听话方,是交际行为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对于说话方来说,重点关注的是“明示性”问题,那么,“推理”就是听话方的任务所在了。由于具体演演算过程中的法则是演绎法,从一前提到相对应的结论,不与逻辑向背,因此推理过程是必然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推理话语意图的前提存在着差异,同一话语未必能推理出同一结论,这就是交际失误出现的根本所在。推理的正确与否,取决与听者能否准确的获取对方话语的基本明说含义,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境中调用合适的隐含前提加以推理,得出话语的隐含含义而得以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因此,作为听话方,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理解失误,在语言方面,必须具备足够准确丰富的语言知识,以避免在理解话语明说含义的解码阶段可能出现的障碍,为话语的进一步推理理解提供基本的保障。这一点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重要。 交际失误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知识的欠缺。在语言运用方面,在交际活动中,听话方应加强自己的语用敏感性,充分调动主观能动因素积极的去识别与对方话语可能相关的一切信息,这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结构能力、甚至年龄性格特征等,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扩大与对方认知语境的交叉之处,调用正确的隐含前提推理出与对方话语尽可能相符的隐含含义,了解对方话语的交际意图。
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与交际失误(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