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关联角度赏析仿拟辞格

2012-11-11 01:16

【关键词】  仿拟;关联理论;修辞效果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修辞则是有效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艺术。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又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仿拟(parody)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16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在相关的论著中也早有阐述。经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仿拟”,可检索到216篇相关论文,而其中164篇是在近十年发表的,研究内容涉及了仿拟的定义、特点、修辞功能等,说明这一辞格已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注意。随着对仿拟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1],其中徐国珍的专著《仿拟研究》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这一辞格。

    对该词的定义,尽管学者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意思却十分一致,即仿拟是一种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手段[2]。仿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融入了新的思想,是“仿”旧的语言形式,“拟”出一种新的意境,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又收到新颖别致、简洁凝练、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但是,这些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听话人或读者积极的联想、想象和推理,才能正确领悟辞格中的交际意义。笔者试图从关联理论中最佳相关和认知语境趋同的角度赏析仿拟辞格如何达到交际意图和最佳修辞效果。

    1  最佳相关的效果

    成功的言语交际行为应是发话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受话者正确接受发话者所传递的言语信息。仿拟的超常规搭配行为必须是以符合人们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搭配,否则仿拟就不会被认同。根据Sperber等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白地向听话人展示其信息意图,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结合语境假设,依据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此基础上,Sperber等又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性(maximum relevance),即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解释了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指的是理解话语时经过合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再是单纯的解码活动,它还包括推理成分。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运用语法及词汇知识解读句子作为语码的字面意思,然后力求以最小的努力,结合语境信息,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推理和补足,最后使理解符合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可见,关联理论是把建立新信息与已有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看作言语理解的条件,而且这种关联是建立在言语经济的基础上的,即在认知过程中,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正确判定目标范畴及其本体、追求言语形式的“最佳相关”是仿拟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1: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大学英语》第三册)

    这个标题是作者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一句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的仿拟。对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自然会立刻联想到莎翁的这一名句,并依此推断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更真切地领会医生所面临的道德与责任的抉择难题以及与哈姆莱特类似的心理状态。同时,因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例2:Now you can have your cake and diet too. (广告语)

    这是一则生产蛋糕的厂家所做的食品广告,仿拟了英语谚语“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意为:吃了蛋糕就不能再拥有蛋糕;引申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广告作者将原来的否定形式改成肯定形式,渲染他们的蛋糕吃了还能减肥,一举两得。然而,如果受话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限,不知道该英语谚语,或许就无法作出类似的推断,该广告也就达不到它所期望的交际效果了。

从语用关联角度赏析仿拟辞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称谓语中性别歧视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