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迪斯·华顿小说中主人翁的悲惨结局(2)

2012-11-11 01:17


  近年来,国内对华顿研究在诸多刊物中并不多有。但在美国,正如前文所述,华顿和华顿作品研究热度一直持续。华顿的作品根据小说的背景可大致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和做着生活环境相同的上世纪初纽约上层社会,比如《纯真年代》;另一种是故事发生在社会底层,比如《伊坦•弗洛美》和《班纳姐妹》。
  《纯真年代》是华顿的代表作。故事就发生在华顿自己那个狭小的社会生活圈里面。很多人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华顿自己青年时代所看到或者经历的真实的故事。这本小说给华顿带来了财富和名誉,使她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小说家。《伊坦•弗洛美》在华顿众多的小说作品中独树一格。其一,这是唯一一本有作者自己作序的小说,也是在小说价值上最有把握的一本小说。(Wharton, 2001: 98);其二,独特的叙事方法不但使得复杂的故事明白易懂,而且也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到目前为止,对华顿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她一本小说的研究,而对其作品进行比较的则较少有人讨论和关注。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两本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共同之处,并试图解释小说中两人相同结局的原因。
  
  三、 促成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因素
  
  3.1对两个主人公社会背景的对比
  很明显,两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和伊坦•弗洛美是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在《纯真年代》中,纽兰出生在一个背景和财富兼具的家庭,和纽约最有权势的人交往深厚,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伊坦是新英格兰偏远农村一个贫瘠磨坊主。但作出对比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华顿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人公身上设定了很多相同的导致悲剧的因素。

  3.1.1纽兰•阿切尔的背景
  十八世纪的纽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团体存在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一种是华顿自己所在的家庭类型,他们靠着在欧洲继承贵族头衔和家产,成为位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老派家庭;另一种是靠着资本主义发展暴富而成为新贵族。在当时也将慢慢地成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新势力。纽兰属于前一种类型。他是受过良好教育,遵循自己社会礼仪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纽兰被认为有着好前程,是纽约老贵族新做派的代表。他的家庭成员有母亲和一个姐姐,是传统礼仪的忠实拥护者,支持并促成了纽兰和梅•维斯特的婚姻。纽兰尊重她们的做法,并极力的保留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同梅•维斯特订婚。后者也和纽兰有着同样的背景。两人的婚姻促成了两个大家族势力的联合。是合乎那个小社会圈子里的规则的。但同时纽兰的性格里包含了对周围事物多看多想的成分。“他和他们大多数都不同,可能是因为他看得更多,读得更多,最要紧的是,可能是他想的要多。” (Wharton, 2002: 126)。因此,在小说中纽兰很少和他周围的社会产生共鸣,总是“保留着自己的意见。”


  3.1.2伊坦•弗洛美的社会背景
  伊坦生活在新英格兰荒凉的农村。所在的小村庄因为邻村铁路的开通而更加闭塞,使得和外界更加的隔绝,而同时也保留了“未开化”社会的风貌。伊坦是父亲留下的磨坊的主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的出现,磨坊日渐萧条。伊坦的收入也只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他在一所大学里学习了很短时间过后就辍学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并由此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也就是在大学里的这段时间,却开阔了他的视界,对新事物和思想比周围的人更敏感。

  通过对两人背景的了解和比较,可以看到两人的社会背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也可以看到两人都面临了相类似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两人都接受了相比周围人更高的教育。两人的思想意识和家庭总有差距,所处的又都是社会上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当面对随时代频繁出现的新事物的时候,使得他们和周围人的看法格格不入。两位主人公都承担了相对其他人更重的社会负担,对各自的家庭也是同样的重要,都为家庭做出过重大的牺牲。用作者通过主人公说出来的就是:被自己的将来埋葬,失去了生命里的鲜亮。(Wharton, 2002: 142)

浅析伊迪斯·华顿小说中主人翁的悲惨结局(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