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一天发生的活动的任务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要实现该课题学习的终点目标,他们必须先完成三项较低层次的使能目标,否则终点目标就不能完成。
(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使能目标的逐步实现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学生具备了使能目标中所要求的能力后,在支持性条件的帮助下,教学目标就能顺利的实现。支持性条件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有助于使能目标的顺利实现,加速学习的进程。比如,英语学习中的支持性条件有:基本的阅读技能、通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态度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这些支持性条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能力。
3. 选用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需要教师有机整合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以获得高效率课堂教学效果。在选用教学方法这一环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儿我们就重点提出两个方面: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媒体的选用。
(1)教学模式的选择
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确定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标准主张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11)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选择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从教学课题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所具备的教学条件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从教学课题的特点来看。有些课题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学习某一单元的语法规则和词汇,这个任务是明确的,可以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来实现。而有些课题却是比较灵活开放的,比如,以“I want to be a/an … in the future”为题写一篇80字左右的作文,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其次,从学生的特点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有学习方式、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学习速度、成绩和能力等等。一个班级里有些学生思维活跃且善长发言,有些学生擅长思考却沉默少言,有些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理解能力差,等等。这时教师就要擅长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来“调和”这个班级,比如,在给出讨论课题“friendships with others”后,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活跃分子带动他这个小组进行积极的讨论,让程度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的学生,也可以教师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至于结果评价时候,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要能流利的用英语就出文中所给的七个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程度中等的同学可以用英语简单说出问题的答案,而程度较差的学生要能用英语回答部分问题,有困难时候可以使用中文表达。最后,从现实所具备的教学条件来看,教师应综合考虑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和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
(2)媒体的选用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媒体的特点和经济实用性来选择教学媒体。下面以课标版英语模块五•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的Reading: Secrets and lies 课教学设计中的媒体选用为例,做如下说明。
导入部分可以选用知心姐姐谈话栏目的一段录音,或是播放《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曲,或是放映以友谊为主题的电影《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牛仔裤的夏天)》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选择设置一些问题来进行课堂导入。因为导入部分需要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学习课文的准备。录音媒体因为音响效果而生动感人,电影电视因活动画面、鲜艳的色彩和动听的旋律而形象逼真,都是很好的导入部分的选择。课文讲解部分,在展示需要学生回答的课文相关问题时可以选择教辅用具小黑板、白板或是幻灯、投影,之后可以选择播放课文录音。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完全可以将这堂阅读课设计为多媒体课,多媒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动静结合,趣味性强,表现力强。
4. 进行教学评价。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吐艳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12)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提倡选用有意义的、灵活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形式,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14页。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13页。
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3页。
4. 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62页。
5. 皮连生,《知识分类学习、教学论及其运用》,湖南教育,1995(4)。
6. 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16页。
7.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74页。
8. 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76页。
9. 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76页。
10. 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76页。
11. 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91页。
12. 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