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艳宏,包蕾,刘振强,阎雪莹,王锐,管庆霞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效,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现代研究提供指导,本文就其药理作用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水提取物分别以0.5 g/kg和1.0 g/kg的剂量持续给予,10 ml/kg,两种剂量的提取物均可抑制丙酮酸导致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高剂量提取物与双氯芬酸钠抑制效果无差异;提取物对角叉菜胶诱导足趾肿胀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低剂量、高剂量和双氯芬酸钠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2,3 h和5 h;高剂量提取物可抑制棉球诱发的大鼠肉芽组织增生,但其作用较可的松差( P<0.01);高剂量的提取物可抑制缓激肽和组胺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但两种剂量对5-羟色胺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无抑制作用;两种剂量的提取物均可显著减轻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肿胀,但对大戟二萜醇酯诱导的肿胀只有高剂量有效[1]。
经口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500 mg/kg及1 000 mg/kg,连续给药1周。池田孔己[2]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炎症各期的作用,即炎症初期模型醋酸诱发毛细血管通透性(Ⅰ),中期模型角叉菜胶性耳壳肿胀试验(Ⅱ),末期模型棉球肉芽肿试验(Ⅲ)。而后又经5-羟色胺(Ⅳ)、组胺(Ⅴ)、缓激肽诱发等诱发毛细血管通透性(Ⅵ),以及花生四烯酸(Ⅶ)、佛波酯诱发耳壳肿胀试验(Ⅷ),进一步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炎症初期至中期引起炎症的化学介质的作用。结果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Ⅰ、Ⅱ、Ⅲ实验显示抗炎作用,特别对Ⅰ、Ⅱ实验作用显著;对Ⅴ、Ⅵ、Ⅶ、Ⅷ实验显示抑制作用,特别对Ⅶ、Ⅷ实验抑制作用显著,对Ⅳ实验抑制作用较弱,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抗炎药物应用有效。池田孔己[3]又进一步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I型变态反应(抗白蛋白诱发的速发性炎症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苦基氯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作用。结果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I型、Ⅳ型变态反应水肿的抑制率,0.5 g/kg组约为30%,1.0 g/kg组约为50%;1.0 g/kg组对水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骨质破坏等佐剂性关节炎性病理表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为了阐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抗炎作用,沟口靖紘[4]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抑制CaIA 23187或者PAF刺激引起的腹腔渗出巨噬细胞内Ca2+离子浓度上升。这一研究结果, 提示在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细胞内调节机制上,细胞内游离Ca2+离子的重要性。
2 镇痛作用
经口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镇痛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50%水煎醇沉液和50%水煎液对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所致的热刺激、化学刺激均有镇痛作用,作用强度与颅通定相当,并兼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5~7]。池田孔己[8,9]应用各种镇痛试验法,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剂的镇痛效果。结果表明,醋酸扭体法,250 mg/kg时明显抑制;甲醛试验法,1 000 mg/kg时明显抑制第I相;甩尾法,2 100 mg/kg时有明显抗侵害耐受作用;压尾法(正常),1 400 mg/kg时有明显抗侵害耐受作用;压尾法(反复寒冷应激负荷)实验中,350,700,1400 mg/kg时呈剂量依赖性的抗侵害耐受作用;角叉菜胶疼痛试验中,1 400,2 100,2 800 mg/kg时呈剂量依赖性的抗侵害耐受作用;佐剂性关节炎试验,350 mg·kg-1·d-1时,呈明显抗侵害耐受作用,即对于佐剂性关节炎慢性疼痛,以较低的剂量,连续给药有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