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
随着静脉治疗的发展,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等中心静脉置管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从而减少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最佳静脉通道。然而,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医院感染之一[1]。本文通过回顾2009 年7 月~2011 年10 月30 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分析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为临床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积累临床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 年7 月~2007 年3 月,收集30 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检测病情并对导管进行细菌培养。30例病例中:男性12 例,女性18 例;年龄18~63 岁,平均年龄46 岁。导管留置时间为12~31 d,平均留置22 d。1 例病人出现持续发热,导管及血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4 例病人出现发热,导管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无细菌生长。其他25 例拔管后行常规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诊断标准
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临床诊断标准: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性因素所致;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 ℃,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理学诊断标准: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30例病人中,5 例病人临床诊断为导管相关性感染。
2 讨论
在很多情况下,留置中心导管是必需的医疗治疗手段。但是,置管给患者带来发生感染的危险。
不同医疗单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不同。在美国ICU中,平均发生率为5.3 例次/1000 d,每年大约有80000 例。估计美国所有医疗单位每年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人数大约为250000 例次。这一人群的归因死亡率不同调查研究机构报道的数据不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对病人寿命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统计结果。本研究中5 例因锁骨下静脉直管相关性感染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感染被控制,未对病人造成严重影响。
综合分析5 例病人导致感染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①穿刺部位潮湿、不干燥。导管感染的5 例病人中有3 例感染病人为多汗体质,潮湿的环境易于细菌生长。对此的护理对策为:穿刺部位采用优韧宁敷料,隔日更换一次敷料。穿刺点应覆盖无菌纱布或者无菌、透明的、透气的贴膜。如果患者存在出汗、穿刺点出血或者渗出等情况,应该使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使用贴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污染时应该更换。 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而导管置入24~48 h后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周围,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置管时间越长,导管的细菌定植、感染率越高[2]。30 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平均留置时间为21 d。留置时间过长,感染发生率会相继升高,故临床上导管的留置时间不宜超过15 d,当留置导管不再为医疗所必需时,应立即将其拔除。
锁骨下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研究及护理对策
2012-08-21 21:24
锁骨下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研究及护理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