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仲霞 王跃嗣 贾秀红
【关键词】 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白血病
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缺陷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它源于1962年苏格兰医师Issacson等首先发现的无胸腺裸小鼠。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首次成功的将人类恶性肿瘤移植于裸小鼠体内,在裸小鼠体内存活并生长,开创了免疫缺陷动物研究和应用的新里程碑。近三十多年来对免疫缺陷小鼠有了深入的研究,相关品系因此建立,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尤其在肿瘤学、免疫学中的应用。笔者综述了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1 免疫缺陷小鼠的概况
1.1 SCID 小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1983年Bosma 等[1]发现C.B217 纯系小鼠16 号染色体上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后,小鼠缺乏功能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而称为SCID小鼠。该小鼠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 ,体内T和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 是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有效模型,应用广泛。另外,Ohsugi等[2]使用5、7、9、11 周的B?17 scid/scid (SCID) 小鼠来建立模型, 结果5周龄的小鼠100% 有肿瘤形成,7周龄小鼠肿瘤形成率为50%,9周龄小鼠为20%,11周龄的小鼠没有大体肿瘤形成。说明小鼠周龄对模型的建立也有重要影响。
1.2 NOD/ SCID 小鼠(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CID小鼠NK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正常。有2%~23%的小鼠出现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渗漏现象),这明显影响了SCID 小鼠的更广泛应用。为提高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的成功率,人们将SCID小鼠与不同遗传背景品系小鼠杂交,NOD/ SCID由此产生。这种小鼠是SCID小鼠与糖尿病小鼠的杂交产物,它不仅有SCID小鼠的V(D)J重排缺陷,还缺乏功能性NK细胞及循环补体, 抗原呈递细胞分化及功能不良,并且不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由于SCID基因抑制了淋巴细胞的成熟,NOD特异性基因抑制了先天免疫,因而是一种免疫缺陷更严重、更易于异种移植成功并可稳定应用的动物模型。NOD/SCID是最易于建立AML模型的免疫缺陷小鼠,如Ninomiya等[3]使用该种小鼠研究维A酸综合征(RAS)的病理生理机制。
1.3 NOD?scid IL?2rgamma(null)鼠 2002—2005年又有不同学者分别独立研究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小鼠模型,此研究是在 NOD?SCID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导入一个靶向突变,即IL?2受体γ链缺失突变。已有报道NOD?scid IL?2rgamma(null)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移植物植入和功能方面明显优于NOD?SCID小鼠[4]。这种免疫缺陷小鼠缺乏适应性免疫功能,在固有免疫中表现多种缺陷,并且有助于提高人类淋巴造血系统移植物植入水平[5]。
1.4 其他免疫缺陷小鼠 2000年,带有IL?2rg null基因的NOD/Shi?scid IL?2rgamma null (NOG)小鼠品系终于建立并能维持高繁殖效率。随后,有学者将人类造血干细胞( HSC)移植入这些小鼠中后,证明它们是非常有效的人源小鼠,是研究人类疾病的更为有效的工具。此品系小鼠是由IL?2rgamma null鼠和NOD/Shi?scid小鼠回交后的第十代。将NOD?SCID小鼠的骨髓细胞通过尾静脉输注给经半致死量射线照射的BALB/C后,成为嵌合小鼠[6],该小鼠容易植入人的组织细胞,包括造血系统肿瘤细胞。另外,Norén?Nystr?m等[7]用T 淋巴细胞白血病(TLL) 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时使用的是C57BL /6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