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辛伐他汀 梗死体积
急性脑梗死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如何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积极寻找的治疗手段。我院采用辛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并与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2004 年6 月—2006 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年龄为6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在发病48~72 h内行脑CT或MRI扫描证实。均排除有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患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分轻型(CSS 评分0~15分)、中型(CSS 评分16~30分)、重型(CSS 评分31~45分)。治疗组:轻型12例,中型32例,重型6例;对照组:轻型15例,中型30例,重型5例。按Pullicino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治疗组(9.1±4.2)cm3,对照组(9.3±4.0)cm3。两组发病年龄、病情分级、梗死体积、伴发疾病评分及既往史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入院后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即调整血压、降颅内压、脑保护、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1次/d,睡前服用),15 d为一疗程。均未使用溶栓药物。
1.3 观察方法 对入选的所有患者,详细记录治疗中症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治疗15 d后复查头颅CT并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疗效评定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对取得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取得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62%,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82%;对照组显效率为42%,总有效率为66% ;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n,%)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前体积实为发病后24~72 h头颅CT显示的体积。2.2 两组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的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比较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前体积实为发病后24~72 h头颅CT显示的体积。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降低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①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多项随机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 降低1.8 mmol/L 时卒中总体下降17%[2] 与LDL?C 降低1.0 mmol/L 卒中总体下降10% 相一致。②有保护内皮细胞作用:他汀类药物能缩小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梗死体积,证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