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大青叶单体1#,2#,3#,4#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方法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和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检测药物抗RSV活性, 计算药物对病变的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IC50),并从药物抗病毒吸附,药物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及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3个方面初步探索大青叶单体抗RSV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青叶单体1#,2#,3#,4#对RSV无直接灭活作用,也不能阻止RSV的吸附,而能抑制RSV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57,26.37,31.60,29.61 μg/ml,治疗指数(TI) 分别为6.15,10.50,9.21,13.22,其抗病毒效果优于病毒唑(IC50=103.20 μg/ml, TI=5.21)和抗病毒口服液(IC50=105.21 μg/ml, TI=5.03) ,P<0.01。结论大青叶单体1#,2#,3#,4#能安全高效地抑制RSV在Hep-2细胞中的增殖,抑制作用发生在病毒入侵细胞后。
【关键词】 大青叶 单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法 MTT法
大青叶(Folium Isatidis,简称FI)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味甘,气寒,无毒,入肝、心、胃经,清热凉血,为解毒要药。《名医别录》记载:“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本草纲目》记载:“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它既能清心胃实火,治温热病心胃毒盛,发斑发疹,又善解毒利咽,凉血消肿,用治喉痹口疮、咽喉肿痛。据报道,大青叶在临床上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持续高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而呼吸道感染中90%以上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居首位[1]。鉴于此,我们从中药大青叶中提取有效成分,制备成大青叶单体,实验选用微孔细胞培养和MTT法,以Hep-2细胞作为体外筛选细胞模型,检测其对RSV的抑制作用,为筛选新型抗病毒药物和大青叶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1 材料
中药大青叶(Folium Isatidis,简称FI)单体1,2,3,4#(褐色颗粒,溶于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药剂科方建国教授提供。病毒唑和抗病毒口服液由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批号080302。Hep-2(鼻咽癌)细胞为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提供,RSV由英国Glasgow大学儿童卫生系Paton博士赠送。RPMI- 1640和 MTT为Hyclone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DMSO)由上海菲达有限公司提供。新生小牛血清购自三利公司。
2 方法
2.1 病毒滴度测定将毒株作10倍系列稀释,每个稀释度重复10孔,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于37℃下孵育2 h,换细胞维持液。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约3~7 d后CPE不再增多时,按Reed-Muench方法计算TCID50。
2.2 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的测定用乙酶将生长良好的Hep-2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悬液,按1×105/ml浓度分种于40孔板,每孔0.1 ml。置33℃,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弃培养液上清,换含不同浓度的含药维持液,每孔200 μl。大青叶1,2,3,4#单体的浓度分别为10,20,40,80,160,320,640,800,1 600 μg/ml。每种浓度重复4孔,实验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病毒对照、阳性药物病毒唑和中药抗病毒口服液对照。继续培养48 h后,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找出药物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范围。细胞存活率(%)=(药物组平均OD570 /细胞对照组平均OD570)×100%。
2.3 细胞活性测定(MTT染色法)根据Mosmann建立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弃培养上清液,每孔加5 mg/ml MTT的不含血清的RPMI-1640 50 μl,37℃,5%CO2孵育4~6 h, 黄色的MTT被活细胞的线粒体脱氢酶还原成蓝色的甲簪结晶,小心吸出MTT, PBS洗3次,每孔加50 μl DMSO终止反应,振荡混匀, 在15 min后甲簪结晶被溶解,在波长570 nm下测定吸光度OD值。OD值与活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