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2021-05-13 10:48

内容摘要: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及读者对作品认同的共性,独特体验体现的是读者阅读的个性。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要求,致使教学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课例反思策略

一.课例描述

课例一:《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一位老师施教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

生1:狼聪明,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发挥聪明才智。

生2:狼狡猾,羊老实,老实是要吃大亏的。

生3:狼凶恶,羊善良,狼可恨,羊可怜。

师: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去说,这样,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课例二:《去年的树》旨在表达“诚信”,一位老师施教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读了课文,你有怎样的认识?

生1:鸟儿对着灯唱歌,说明鸟儿信守诺言、说话算数。因为它答应给树木唱歌,就算历尽艰辛,也非要找到树木不可。

生2:鸟儿不怕苦不怕累,找呀找,找到火柴点燃的灯,最后唱起去年的歌给灯先听,课文用这件事教育我们要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生3: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

生4: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

生5: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保护环境。

师:对一篇课文的理解,答案不是唯一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老师所希望的创造性阅读。

二.课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创造性,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不和谐的现象。上述两个课例中的“创造”失去了灵魂——课文的价值取向。

1.对“价值取向”的理解。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阅读教学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