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
我们在讲授这个专题时,就复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的高校校将“概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原理”之前,所以可以复习,如果相反,那就是预习。主要内容见“概论”第10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12年党的18大确立的。2006年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二者都是我党领导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当然核心价值观比核心价值体系用词更精确,包含的层次内容去更深更多。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比较,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主要在第一章、第二和第三章。特别是第一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部分”,第二章第2节“真理与价值”和第三章第1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根据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把它作为一个专题: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专题的侧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次,公民方面。这个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是一致的。通过对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的比较说明,让学生更加理解价值观的内涵。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整个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三观”都对人的行为有规范和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界都没有正确的理解何来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
最后,对价值、价值评价、价值观三个概念厘定,阐明价值观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如经济领域中的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政治生活中某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让学生切实地从理论层面对价值问题有个初步的了解。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当客体能够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是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客体就越有价值。正确对待特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正确对待各种各样的价值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和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自由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