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收入确认活动在具体执行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和判断应否和何时处理主体发生的各类交易或事项,而任何涉及选择和判断的活动事项都必须有一个标准。美国FASB在1984年颁布的SFACNo.5《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第一次定义了确认这一专业术语,并规定了所有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在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两个前提下,必须遵循四条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四条标准中,第一条是要素标准,第二条是计量标准,这两祭也是确认的核心标准。
对于会计收入确认来说,要素标准意味着不同的收入定义决定确认不同的收入,而计量标准的关键则在于能否为收入找到恰当的计量属性。对于收入的定义有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之分,那么,相应的收入确认模式也区分为收入费用观模式和资产负债观模式。3两种收入确认模式3.1收入费用观
收入费用观模式下的收入确认通常被称为传统的收入确认模式,在收入费用观下,会计在看待任何交易或事项时注重的是对收益表的影响,而作为会计重心的收益是将企业的努力(费用)和成就(收入)进行期间配比的结果,因而对收益的重视就转化为对收入和费用直接确认和计量的重视。具体到收入的确认,遵循的是谨慎原则、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3.2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下的收入确认模式,将资产和负债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资产和负债作为企业现实拥有的资源和义务,是其他基本概念定义的基础。收入和费用是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间接定义的,因而在资产负债观模式下,会计收入的确认优先考虑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3.3对两种收入确认模式的评述
从逻辑演绎上看,收入的定义应该选择资产负债观,收入的确认也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观模式。但是,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有一个由衷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面临诸多交易或事项时,确认作为一种不确定性决策,必然会受到人们认知的影响。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资产、负债的现实存在状况,要求将收入费用观下因递延、摊销而产生的,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递延借项和贷项剔除,而对收益表上的收入则视为是因为交易或事项引起资产或负债变化的结果。因而收入费用观确认模式逐渐向资产负债观确认模式转变。收入费用观确认模式注重谨慎、实现和配比这些原则是会计确认主体面临当时环境所做出的一种“满意”决策,而资产负债观下注重资产或负债的变化作为收入确认的经济实质,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认知的升华。因而资产负债观确认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会保留收入费用观模式的合理成分,同时也会因为受到不同时期人们心理认知的影响而表现出新的特点。4对两种模式下会计收入确认标准的思考4.1会计收入确认的质量标准
收入确认作为一项具体实施的会计行为,需要满足会计目标要求。站在资产负债观的视角,会计收入在某项交易或事项引起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时确认;站在收入费用观的视角,虽然无法定义会计收入,但却能直观反映会计收入丰富的来源及其表现形式。因此,较之收入费用观而言.资产负债观下的收入确认相对激进,但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在当前的决策有用性目标下,对于信息生产者来说,提供基于事实、可靠的信息更有利于履行其受托责任和信息披露责任,而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又希望企业能更充分的披露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二者权衡的结果,则一定既不是完全可靠的,也不能是不计生产者信息披露成本、完全充分相关的信息。会计确认作为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进行筛选的第一道关口,如实反映信息的内容肯定是最基本的要求,尤其对于会计收入确认而言,直接决定企业收益的空间。然而对什么是如实反映,却是一个动态理解的概念。如果强调客观、真实,则如实反映基本上包含了可靠性的要求。对于收入确认来说,不考虑可靠性、审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就会使确认的收入缺乏可信度。因为不被信任的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对于收入确认来说,可靠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确认的收入是客观的,并且经得起验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审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会计确认主体的心理认知。4.2会计收入确认的计量标准
原有的会计收入确认标准要求收入必须满足可靠计量的要求才能加以确认,这意味着收入确认的是计量的结果。从会计处理的程序上来看,应该是确认在前,计量在后,计量是对确认的结果进行赋值。如果将计量作为收入确认的条件,则颠倒了两者的关系。资产负债观下,收入确认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应是看收入是否引起了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如果将计量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那就会违背收入确认这一基本原则。因此,确认和计量的关系应该是先根据确认的基本原则确定收入是否可以确认和何时确认,至于人账金额则由计量来解决。当然,如果确认的收入金额无法计量,那么确认的收入金额只能为零,但这是计量的结果,而非确认的问题。4.3资产负债观下会计收入确认的要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