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 勤工助学
一、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 一)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更在于提升个人能力,首先勤工助学活动增加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拓宽了学生视野,充实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其工作责任心以及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
( 二)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高校里绝大多数心理存在障碍的都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形成了自卑心理,与同学缺少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因为自己是贫困生而怨天尤人。通过勤工助学则能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回报,缓解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 三) 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勤工助学活动,经济问题得到缓解,学生就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一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岗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查漏补缺尽早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当前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勤工助学岗位缺失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校内都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但能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偏少, “僧多粥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学校提供给贫困生的大多岗位层次相对较低,种类较为单一。
在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也很有限,较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教,偏少的岗位也造成了校外的中介机构泛滥,缺乏统一管理及监督,向学生收取高额介绍费,工作不固定、工作时间长、收入与事先说的不符等现象频出。学生利益难以保障,安全更难以保证。社会参与意识不够,除了国家,政府支持外,其他方面支持力度很小。
( 二) 勤工助学体制有待完善
1、目标群体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校对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对象认定模糊。贫困生,特困生的标准相似,评定很模糊,对工作的指导性不强。而且我国家庭经济收入透明度不高,这些都给评价学生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同时勤工助学活动只为困难学生设定,其他学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应为那些有意愿锻炼自己,渴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学生考虑,这一点美国大学生做得很好。
2、组织管理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