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安全教育新路径

2021-05-13 11:02

【摘 要】2016 年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暴露了当代大学生对安全认知的缺失。导致安全认知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教育理念的缺陷以及安全教育的不足。从大学生频频被网络诈骗来看,当前大学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俨然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本文认为探索高校安全教育新路径迫在眉睫。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把安全管理转变为安全服务。高校应做好“四个相结合”,即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相结合、校园安全教育和学生安全教育相结合、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相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和学生个体安全教育相结合,是弥补校园安全教育缺失、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诈骗 安全教育 教育缺失

2016 年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事件频频发生:南京某大学新生遭遇电信诈骗,得知学费被骗后突发心脏病身亡;山东大二某学生遭遇诈骗自杀;广东某大学遭遇诈骗跳海自杀;某市一大学生江某网络求职被骗现金6000 多元;福建某大学生大二李某收到冒充警察的恐吓电话、短信被骗;某大学四年级学生谢某上网收到中奖信息,点击并填写信息,之后被恐吓多次转账6 万余元。2016 年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的发生,发了政府、学校、家庭、专家的高度关注以及引起社会各大媒体的热议和讨论。这类事件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拷问着高校安全教育的缺失。

一、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的原因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作为个案也许是偶然因素所致,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频频发生此类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事件,说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确存在缺失。

( 一) 网络诈骗事件频发反映社会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逐步进入高风险社会。现代社会的风险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空间以及每个个体的安全。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显,例如:贫富分化、权力异化、发展失衡、价值冲突、信仰缺失等,诱发了违法犯罪;互联网客观上给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和条件。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违法犯罪活动日趋严重,新的犯罪主体和类型日趋涌现,公共安全面临越来越多难以预见的挑战和风险。

( 二) 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也反映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的缺乏

诚然,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的频发与社会公共安全大有关系,更与大学生防范意识的缺乏有紧密联系。90 后、00 后多为独生子女,思想较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缺乏对各种安全隐患应有的重视和警惕,上述是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透视出当前大学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当代大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也在下降。学生作为电信诈骗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电信诈骗已经开始威胁当代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1] 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案件的侵害的对象,令人痛心,不得不使人深思。归根结底,是传统教育的缺陷和安全教育的缺失所致。

( 一) 传统教育的缺陷导致学生行为的缺陷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反映出高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存在某些缺陷。不放手的教育导致孩子独立性不够用,不能独立地面对社会。90 后、00 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不放手,不让孩子自立、独立地去面对社会,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们缺少认识社会的机会,导致面对危险时缺乏经验。“唯分数论”的教育使学生无力面对社会风险。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只需死记硬背老师提供的答案或者书本的标准答案进行考试,成为一个考试机器,顺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成为高考“状元”。这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是给父母和家人挣面子的机会,是当前学生大军的必经之路。为了考高分,学生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考试机器,被考试异化。这样的教育束缚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及应变力。这样的教育,必然使孩子注重的只有分数,成为有缺陷的“人”,丧失了教育的本质。

探索高校安全教育新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时期高校政工人员的素质要求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