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1-05-13 11:05

 现在小学语文面临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即语文学习的目标问题。曾有文尖锐指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什么?是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上语文点、语法知识,然后在早读课上或者晚自习昏昏欲睡的背诵强记,等到考试结束后发现自己几年的知识是用来对付测验,而脑中空空如也;还是老师在课堂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学生如痴如醉,沉浸于情感之中?”这段话揭示了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匮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尤显重要。 
  一、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情感影响和激励学生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设计的执行者,更应做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情感达到一种完整的统一,形成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种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进行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三、教学过程要寓情于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学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路,重大的主题。因此,教学中,微妙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点情景之中,让学生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学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四、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借助导语,诱其入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是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感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师潜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先声夺人”,创设美德意境,能唤起学生的无限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2.借助要用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典范性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作为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思想和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则成为传递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心绪,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丰富多彩的词汇,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意境在学生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受到美的熏陶。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3.借助阅读深化情境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绘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涵着美德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将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神领会,从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移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绪进入学生的心田。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让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伴随着新课改提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