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新课标理念,谈语文教学尚存的四大误区(2)
2021-05-13 11:05
误区三:过分强调科学性、知识性,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
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否与过分地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对艺术性方面重视不够有关?比如,教学中太偏重理性分析,只顾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只晓得加大信息的灌输,而往往把一篇篇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课文肢解为零零碎碎的一串知识点、化为一道道令人生厌的思考题、练习题,因而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深刻、结构的精巧多变、形象的生动传神、情感的跌宕多姿、语言的优美奇巧特点,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课,把学习语文变成纯技能训练。更有甚者,有的人竟采用“课堂教学不足”,课后“题海弥补”的战略来“强化”教学!结果是,往往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像这样,又如何去落实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进行审美教育、开发智力、形成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呢?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的副标题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体。正如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艺术是一种创造,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熔教师的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我以我法上讲台”,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求异、求新、求变、求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更加完美。
误区四:惟洋是尚,漠视传统
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盲目排外,我们坚决反对。但这些年来,不少人又走向另一极端,惟洋是尚,好像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不科学、要不得,只有洋货是好的。
旅美学者唐德刚先生曾经对中国的语言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学的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他人之精华,剔除自己之糟粕,原是义无反顾的,但是我们断然不可因为洋人怎样,我们一定也要怎样。”回顾近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从“AB”卷到“标准化测试”“自测评估”,我们大量照搬西方教育的一套,我们已把中国传统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丢得差不多了。“背诵名家名篇”“多读多写”差不多成了被嘲笑的做法了。其实稍稍了解当代国外语文教育中的经验教训,足可引起我们的重视:美国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发生过学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被称之为“写作危机”,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不安。他们在分析校内校外各种原因时指出:美国中小学忽视传统英语文学课是一原因,另外的一个因素是越来越采用机器计分考试,普遍采用填空练习以及其他减少教师和学生时间的办法……大学和中学越来越依赖于只要求在空格处填上一个符号的考试……这种在教学中使用的过多的所谓的“标准化”考试,在西方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近年来西方各国都在重新重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欧美国都在各种测试中增加文学的份量,增加记忆内容。由此可见,对一些教育上的“舶来品”是否要学习,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更何况,人家已在反思,已实施新课标十多年来,我们却是奉为瑰宝,那是十分可笑的。
对照新课标理念,谈语文教学尚存的四大误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