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机构养老模式是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通过实践观察和了解发现实习所在的养老机构内部管理方面存在权责不清、住户缺乏自由、员工管理死板严苛、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实地研究深入探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机构养老;管理;老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80-02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家养老模式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机构养老模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尽管养老行业欣欣向荣,但是作为机构的管理方仍要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尽可能为老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针对现有养老机构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和提出对策建议,鼓励引导养老机构改善管理,不但能够提高老人的满意度,而且对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际上通常把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例,2000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 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3 755 万,占总人口比例为10.1%。我国目前不仅处于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联合国在1999 年公布的世界人口预测中指出,中国到2030 年时,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7%,到了2050 年,这个比例会上升到22.6%[1]。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在不断攀升,与之相对应的老年抚养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政府因素以及老年人自身的自理程度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而机构养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上海的“9073”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北京的“9064”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机构养老本身是集中养老,老人可以和众多同年龄段的人一起生活,子女也可以通过把老人送养老机构从而全身心投入事业,同时让老人得到比家庭更全面的照顾[2]。机构养老模式为面临挑战与困境中的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缓解和应对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和家庭解决养老问题。
机构养老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整体养老机构数量不足、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对于机构养老的学术研究多停留于宏观政策方面、机构养老活动比较单一等等。其中,关于如何促进机构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的相关学术研究大多停留于政策建议方面,缺乏实际深入的实务研究,很难对实际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真正直接的促进作用。机构管理方为老人设置的活动总体来说相对较少,一般“普遍性”活动,没有认真思考活动设置的内在目的。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和工作人员、老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了当前实习所在的C养老院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所有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合理合法权益。
二、存在问题
1.机构管理层权责不清,管理混乱。C 养老院隶属于北京国资委下属的M 公司,所以一般来说C 养老院应该是接受M 公司监督和指导的,由C 养老院院长负责院内事务的管理执行任务。但目前机构内部在设置院长的同时还有C 项目经理(因为C 养老院是M 公司的项目之一),加之总部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会有直接管理的行为。例如,拿笔者实习来说,是由总部工作人员与校方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进而笔者进入C 项目,刚开始实习任务以及实习汇报都是面向总部工作人员的,但是这样就造成院方很难了解笔者在机构工作时每日的任务和工作安排以及执行情况,也很难去配合笔者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执行。项目经理和院长的工作定位同样也是一个问题,二者权责划分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等现象。养护部对老人区域进行划区管理,由某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某片区域老人的护养,制度如此设计的原因是出于提高养护水平,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当E 区域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E 区护理人员没在当场,那么F区工作人员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需要考验的事情,笔者目睹过F 区工作人员私下拒绝提供服务给急需帮助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