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荆州市委党校,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插花贫困地区具有贫困人口多、分布分散、致贫原因复杂、贫困户生产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特征,产业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措施,承担起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是插花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工作,是保障脱贫成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产业扶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困难,文章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分析了插花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情况、产业发展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插花贫困;产业扶贫;荆州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97
[作者简介]胡鹏(1986—),男,山东枣庄人,中共荆州市委党校,工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1 背景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实施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对象“造血”功能,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保障脱贫成效的根本途径,[2]发展产业作为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增收致富途径的一项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要举措,是“从短期效益到长期效益”“从输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和平台。[3][4]产业扶贫作为落实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最重要手段,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培育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带动发展能力弱的贫困对象共同致富的扶贫开发,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和核心驱动力。[5][6]产业扶贫把外部支持与内部动力相结合,提高插花贫困地区有限的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湖北省荆州市属于典型的插花贫困地区,无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有重点老区乡镇21个、插花贫困乡镇27个、贫困村37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余万人,但有30多万人散布在1890个非贫困村之中。本文立足于荆州市精准扶贫现状,深入分析扶贫产业开发在插花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效果以及模式,现阶段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困难以及应对措施。
2 插花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现状
2.1产业扶贫取得的成就
一是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荆州市把“一村一品”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比较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依托金融支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923家,家庭农场5761家,合作社联合社5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4家,依托于荆州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如石首团山镇建设“四大”特色农业版块,即3万亩优质油菜版块、3万亩水产养殖版块、30万只蛋鸭养殖版块、六虎山生态科技园为基础的5000亩优质茶叶版块。公安县月湖村形成龙虾养殖、果木栽培和苗木种植三大特色版块产业,年产值突破2100万元,户平均增收5.02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0万元。二是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显著。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工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荆州市把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作为产业扶贫的核心任务,探索建立村集体、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捆绑机制,引导贫困对象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并从中受益。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作为省级贫困乡镇,该镇引进湖北荆香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宜阳、泗场、天星观等三个村的6500亩土地发展稻虾连作,成为全市最大的连片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可解决80名固定劳力就业,解决季节性临时劳力工1.2万个,困难群众为此增收260万元。荆州区川店镇双马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150家农户土地530亩,发展果蔬种植基地,其中贫困户8户31.66亩,带动92名贫困对象在公司基地打工,年实现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树立起“双马模式”产业扶贫典型。三是效应初步显现。业扶贫由过去的“散兵游勇”开始向“抱团出击”转变,规模农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能够创造更大的品牌效益。荆州市监利县福娃集团流转土地3万亩发展稻虾共育,带动10万名农民致富,每人每年有7万元稳定收入,同时辐射带动120万亩订单水稻。松滋市打造的1.5亿元羊肚菌种植及深加工高科技农业项目,流转1080亩建立羊肚菌种植及深加工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解决该村32户贫困家庭50余人的就地就业,每年为贫困家庭增收近3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