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因而我在实践中运用了大量的游戏方法来有效地、自主地引导幼儿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例:幼儿正确规范地脱袜子,为不使幼儿造成穿错、找不到、不会脱、脱不下依赖等现象;我们为幼儿配备了一个边说、边做、边脱的游戏儿歌:卷袜子(缩起小脖子,拉长小鼻子,弯起小身子,住进小房子);一次性有效的解决了幼儿规范脱袜的良好习惯。穿脱套头的衣服,同样一首儿歌达到有效的教育价值,钻洞洞:“一个大洞洞,一个中洞洞,还有两个小洞洞。穿衣服看仔细,先钻大洞洞,再钻中洞洞,最后小手钻小洞。”?另外,我们还在游戏中采用了“实物配对法”帮助小班幼儿区别左右鞋子(把一个完整实物图样如:大苹果平均分开分别贴在左右鞋的内侧,帮助幼儿对应图样穿正鞋子)。事实证明,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的活动中,幼儿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得到良好行为的发展。
三、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儿童来讲,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学会一个不良习惯却很容易。特别是如今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思维变得很开阔,以前教师在孩子面前那种绝对“师严”开始动摇,师生之间变得更加民主了。加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宠爱有加,严厉不足的现象,儿童的养成教育就面临了新的挑战。
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天,接受着全面而系统的养成教育,从待人处事到学习习惯,到生活起居,再到饮食习惯,处处都在为孩子习惯的养成投入教学资源,但孩子的养成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比如,个别孩子的习惯上存在“学校家里两个样”的现象,学校在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而家里的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却依然用不太科学的方法去放任孩子,大部分家长根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必要延伸,不认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个别家长甚至对学校教育提出完全反面的看法。
比如语言的文明礼貌、交往的友好互助等等方面的都有很多并不鲜闻的例子。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太‘嫩’了,别人打他,我叫儿子还手,重重地打回他,看他以后敢不敢欺负我儿子”,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类似这样的反映家教和学校教育不和谐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对于这样的现状,我想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家长。作为幼儿教师,还是要及时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分歧,化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家长真诚地对话。因此,我们首先抓住“晨间接待”这一重要环节,在组织好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有趣的一天的各个活动中。
在一天中我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在“幼儿离园”时,与家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如:幼儿在家中吃饭比较挑剔,而在幼儿园中吃饭却表现很好这一现象。我和家长一起找出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然后共商解决办法。在对家长提出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问题时,我把与家长的交流时解决的有效方法展示在“家长园地”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家长园地”中我不时地要根据需要,开展讨论、提出建议,或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供家长阅读,从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在家园教育的配合下,我们的孩子会更好地成长!
总之,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耐心地引导。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