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措施(2)
2021-05-13 11:12
学生不良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为此,应当对其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作出客观的具体的分析,找出产生不良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切不可采取空洞、简单的说教,乱批、乱指责一通。在矫正不良心理及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帮助他们确立自尊自强的信念,自觉抵御外来的不良影响.不断增强自我防卫的能力,这是矫正青少年不良心理及行为的内在条件。
4.3使学生认识到不良心理及行为对社会和自身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
一些学生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毅力,愚昧无知,道德法制观念日趋淡薄,是非颇倒,荣辱混淆,致无心学习,有的干脆逃学、逃夜,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话,妨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干扰社会安定秩序,有的甚至发展到违法犯罪,危害极大。例如,有的中学生认为身边有异性朋友是一种气派,毫不忌讳她在朋友面前炫耀这种关系,使一些好胜心强的青少年也“不甘落后”,去结交异性朋友,并由此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甚至堕落因此,懂得了不良心理的危害,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才是防止并矫正不良行为的开端。
4.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集体荣誉感是在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它能促使人们珍视集体的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推动人们相互团结,克服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培养学生自尊心,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创造集体荣誉的条件,使每个学生意识到班级荣誉、学校荣誉乃至祖国荣誉都与自己的努力有关,从而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自律遵守校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5展心理咨询活动
由于学生不良倾向形成的原因很多,学生个性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教师可通过他们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以朋友加师长的身份进行提出参考意见,帮助他们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解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倾向,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体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之,根据不良心理和行为学生存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丽英.后进生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贵州教育,2004(11)
论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措施(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