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K·迪克:混沌动荡的心理小说家

2021-05-13 11:15

摘 要:菲利普?K?迪克,天才诡谲的科幻作家,描述人类内心混沌动荡的心理小说大师。本文从核恐惧、药物、宗教与自我、非妄妄想与现实翻转四个方向,分析了这位作家的小说特点。

关键词:菲利普?K?迪克;混沌动荡;心理小说

作者简介:孙加(1980-),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科幻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32年前,1982年3月2日,一位天才诡谲的科幻作家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后两月,首部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这部电影便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借由这部科幻经典,加上后来的《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等,这位对科幻小说突破边界方面贡献卓著的作家名字在中国才渐为人知。他就是菲利普?K?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科技突破日新月异,主流科幻界也因此一片光明。其中,迪克却是个奇特另类的存在。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评论道:“他的文字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常常是梦呓般的对话,主角也像是活在别人的梦里,世界随时会发生翻转,还弥漫着神秘和错位,叙事常常不连贯,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体论情结,是东西方文化碎片的混杂,贯穿了哲学或准哲学的沉思或抽搐。……终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讲述他对这个迷乱世界的迷惘和困惑,发出深深叹息。他是一个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总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样飘来飘去。他那些情节曲折诡谲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类内心混沌动荡的心理小说。他是一位超现实主义大师,像达利一样,绘出了一幅幅的幻象。”

1、核恐惧

沉浸在2012世界末日说中的人们大多已经忘记——整整半个世纪之前——人类确确实实曾离末日仅一步之遥。二战后四十年代末开始的美苏冷战,经历了五十年代美国国内日益浓厚的反共反苏气氛、清除所谓“共产分子”的麦卡锡主义后,双方的僵持状态于1962年到达了巅峰。当年10月,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弹,将美国华盛顿特区与重要工业城市纳入打击范围;美国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同时手握部署在土耳其及意大利、目标为苏联的核弹发射钮。美国和苏联隔海对峙13天,苏联击落美军U2飞机一架,核冲突一触即发。所幸危机得以和平解决,但惶恐的世界似乎已望见核恐怖狰狞的面目。

第二年,即1963年,《泰坦棋手》面世。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末日背景,并将中国——当时苏联一方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明确列为假想敌。“红色中国人”使用了某种武器,损害了大多数人的生育能力。是什么武器有这般威力,不杀死人、只损害生育功能?便是“亨克尔辐射”。这固然是作者虚构,但“辐射”正是核武器令人胆寒的威力。人类的生殖能力受损,无异于人类末日的来临。

如果说,《泰坦棋手》是正面描写核末日后人类处境;那么,在1964年出版的《倒数第二个真相》中,出现在迪克笔下的则是另一种时代精神,一种相比之下更欢乐、却也更怪诞的精神——一种应对核恐惧的黑色幽默精神:

他认定,根本没有冷战这回事。这部小说想要传达的主旨十分清晰:政府总会设计欺骗民众;而这种欺瞒大都是通过媒体、塑造出永久性危机的假象来实现的。水门事件后,这种世界观渐渐普及。但在迪克写作的60年代早期,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是少数。不过,这并非迪克原创。乔治?奥威尔极具冲击力的小说——《1984》——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


菲利普·K·迪克:混沌动荡的心理小说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情感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