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一中 刘运炳
新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的新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也是一个老话题了,然而老师在批改作文或阅卷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或没审准题目。因而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步错了,全盘皆输。那么材料作文如何才能审准题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了以下几种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对比分析法。
适合的材料:几个故事、几则名言警句、几个事件等放在一起比较的材料。又可分为两种。
(一)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形式上、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或主旨上有共性,有相同点。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
材料一 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进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船在危险地地方没有倾覆,而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沉沦了,说明是因为安全的地方使人放松了警惕。同样青蛙在沸腾的水中逃生了,而在慢慢加热的水中则被煮死了,不同样是因为放松了警惕吗?这就是二者的共同点,由此可见此材料的立意应为: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二)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内涵或主旨相反,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如: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人都把节约一根火柴的钱交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就很有价值了。
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对立,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二、抽象、概括法。
适合的材料:一篇短文(或片段)、一个故事、一条新闻等。也可分为两种。
(一)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或句子,概括主旨。有的材料有集中的态度、主张、观点,他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认真细致地分析、推断,抓住最富关键的词句来确立主旨。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根纤细的火柴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急速跑过去,便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
熄灭的火柴被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风说:“风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呀!”
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
火柴听后,叹息道:“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可你却扼杀了我短暂生命中的闪光点……”
请你以这则寓言寓意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立,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篇寓言能体现主旨的语句就是“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可你却扼杀了我短暂生命中的闪光点”因此本材料可立意为:生命不在于长短,关键看活的有没有价值。
(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挖掘主旨。
如: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分析:对于这个材料要辩证的看待,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个要点”背后的东西才是这材料的主旨。“出身贫寒,学历低下,体弱多病”本是成功的不利因素,但是这些恰恰促使松下幸之助学会了诸如努力、坚强、谦虚、自强等美德,以及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样由表及里,主旨即显。
三、类比联想法。
适合的材料:象征类的文章、寓意不明显的寓言故事、托物言志的诗词等。
对这类材料主要是通过联想,把已知的材料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考虑,找到其中的相似点,再联系社会现象或生活现象。
如:根据以下材料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暴风雨可以吹断一棵大树,但在森林面前却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