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临川区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临川区建设局 何洪涛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基础,才能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且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城镇建设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小规模、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小城镇建设为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供保障。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自觉性,形成“公司+农户”新型产业组织,推开市场农业之门,必然产生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效的连动效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和财力保证。
4、小城镇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逐步增加和完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增多,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成长起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
二、用发展的思路客观评价临川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区对小城镇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调整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使我区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区建制镇已由改革之前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8个,占农村乡镇总数的67%;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镇内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柏油路占55%,建设小型自来水厂7座,农村小城镇电话全部实现了程控化;镇区内基本普及了有线电视,并且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建设在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区小城镇建设与珠江三角洲和江浙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小城镇建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水平较低。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据和前提。没有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必然是盲目乱建,布局混乱,建筑呆板,工程质量较差。目前,全区共有27个乡镇,其中7个乡镇无总体规划,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区设计单位设计,经过严格审批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足30%。因此,一些乡镇的小城镇建设由于缺乏高水平、高起点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呈现出短期性、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小城镇建设的迫切要求。
2、规模较小,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区共有建制镇18个,平均每个城镇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由于我区小城镇规模较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就小,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的经济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目前,小城镇的户籍政策虽然有所松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办城镇户口,但也只有在一定区域内得到承认;另一方面,由于收费条件、子女上学等问题,农民对进镇落户仍有后顾之忧,因之不愿放弃土地,办理农转非的热情不高。由于小城镇人口扩张速度缓慢,也必然影响了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在农村一定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难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