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切实加强城市水利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党委政府关注、社会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通知》。我们抓住契机,积极调整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水利进城,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城市水利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及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我们全部完成了13个省辖市的城市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报请省政府批复实施,为加快城市水利建设提供依据。二是创新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创建城市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城市水利建设运行模式。三年来,全省城市水利建设全面展开,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三是突出重点。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要求,集中组织实施了南京市的秦淮河改造、苏州市的城河整治、无锡市的梅梁湖水环境建设以及扬州市的沿山河、泰州市的凤凰河、淮安市的高渠河、宿迁市的废黄河整治等一批重点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不仅成为城市防洪保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成为城市最为亮丽的风景区。
3、着力提高水资源的服务能力。我省开展跨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起步较早,从60年代起,为解决淮北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水资源紧缺问题,开始实施江水北调工程,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跨流域、大规模、长距离水资源调度工程体系。江都抽水站建成四十多年来,已累计抽调江水1000多亿立方米北送。从90年代初开始,为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施了江水东引工程。90年代中期,为改善太湖水质和苏南地区水环境,又推进了引江济太工程建设。从而实现了我省长江与太湖、淮河、沂沭泗四大水系的“互联互济”,为全省区域性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障。这几年,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局部地区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影响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为此,我们把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能力与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水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在去年淮河大水期间,我们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强对洪水的有效管理。在洪峰到来之前,提前降低洪泽湖水位腾空库容,主动迎接上游洪峰的冲击;到洪水后期,我们认真测算上游水量,及时拦蓄尾部洪水,使洪泽湖比常年多蓄10多亿方水资源,大大缓解了今年淮北地区的严重旱情。二是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苏州市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后,对城乡供水进行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不仅提高了城乡供水的质量,降低了供水成本,而且也促进了地下水禁采工作的实施。三是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在划定水功能区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工程的措施,加强对城乡饮水源的安全保障。今年汛期,淮河上游突然出现超过5亿立方米的污水下泄洪泽湖,我们通过防汛监控系统提前跟踪监控,并及时开启三河闸,同时关闭二河闸,使污水源就近下泄入江水道,防止了污水源在洪泽湖的扩散,避免了淮安、宿迁和连云港等地区的饮水源遭受污染的重大事件。宜兴市过去城乡供水由于多头管理,饮用水源得不到有效管理和保护,超标严重,社会反映强烈。该市水务局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水源调整,投资4.7亿元,兴建了横山水库引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宜兴市区及周边乡镇30多万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问题。
4、全面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几年来,我们以积极推进水功能区划管理为载体,大力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是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功能区划。经过系统的勘测调查和科学论证,我省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全省水功能区划,并于2003年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认真实施对水功能区的保护管理。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对全省440多个水功能区分别确界立碑,在碑牌上公布水功区的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和保护目标,并逐月发布各重点水功能区的水质、水环境监测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严格控制水功能区污水排放。认真核定不同水域的排污能力,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湖排污口审批管理,强化对重点用水大户排水水质的监督管理。四是重点整治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在大规模的工业化过程中,无锡市的梅梁湖水质严重恶化,引起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省市水利部门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认真调研、反复试验,提出建设梅梁湖泵站、加快水体交换,退渔还湖、修复自然生态功能等综合治理措施。经过有效治理,梅梁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为治理苏锡常地区由于盲目超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质性灾害,从2001年起,我们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省政府的部署,采用法制的、行政的和工程的等多种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该地区地下水禁采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共封闭深水井4443眼,实现了超采区禁采的目标,并使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全面大幅回升,地面沉陷地质性灾害得到有效扼制。近两年,我们又针对农村水环境严重退化的突出问题,在全面调查、认真试点的基础上,认真实施了以县乡河道综合整治5年规划,把清水河道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土地复垦、道路建设和植树造林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而且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多重经济社会效益。被农村干部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