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充分利用纳税评估分析结果。在对纳税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征管措施:一是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建立制定完善新的征管办法,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对个性事件要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三是对达到偷税标准的要移交到稽查部门进行立案查处。
(三)实行源泉控管办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
1、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和税控装置的推广。通过积极推行即开式有奖发票制度,促进消费者索票、纳税人用票意识与习惯的形成,要不断规范普通发票领、用、存管理,严格落实以票控税的有效管理办法,从而促使纳税人诚实申报纳税。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及相关税控装置,从机制上有效控管税源,切实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
2、全面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管理机制。要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地税主管、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税源综合控管新路子。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由政府牵头制定下达由各职能部门及涉税部门承担的《地方税收纵横目标书》,将各单位承担的税收义务进行细划明确,落实责任,由政府办目标科和督查室定期督查通报,增强部门助税的责任感;二是大力争取部门配合。对涉税文件实行会签制管理;派员到工商大厅、交警队、招商局等单位现场办法,实行派员制管理;对民政、福利企业等实行联审制管管理;对水利、交通、市政、街道办等实行代征制管理;对转让土地、房屋等实行与土地局、房管局双管制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协护税网络。建立涵盖县、乡、村三级互动的协护税网络,明确协税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加强地方税源监控管理。
3、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一是对重点税源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根据大企业帐制健全、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在加强平时企业有关信息收集、监控、上报的基础上,着重在宣传最新税收政策、帮助做好帐务处理等服务事宜上下功夫,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态势,保证主要税源如期转化为税收,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稳定、健康、协调增长,避免整体税收收入形势大起大落。二是对中小企业实行以管理为主的办法。要在督促建帐建制、规范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管理,掌握各行业中小企业税源的规律,通过纵、横对比,强化管理,实现中小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对个体业户实行以核定为主的管理办法。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调查过程中要详细,要根据座落位置、门店大小、从业人员、从事行业、毛利率水平等方面逐一调查建档;民评过程要民主,要发挥协税组长、个体协会等行业管理优势,充分听取其意见,做到定税额与实际税源情况相接近;定税过程要公平,要阳光定税,严格落实《最低税负警戒线制度》,实行税负公开。
(四)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信息化
把所有涉税资源纳入计算机进行采集、分析、统计、处理,是实现税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便捷化的最有效途径。实行计算机管理税源,关键是开发应用《税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是提高税务干部操作计算机水平。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网络化。要使用Oracle等数据库语言,建立一个全市或全县统一的税源管理平台,各乡镇税务所作为终端仅负责数据采集、录入等基础性工作,县、市局服务器作为数据存放、处理中心,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二是实用性。系统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各税种等税源实际,科学选用的税源采集指标,将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与当地的税源实际状况相结合,抓住税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体现管理效益;三是一体化。系统要与当前我市在用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纳税信用等评定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发票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税收征管软件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既避免条块分割,又达到资源共享;四是前瞻性。系统要充分考虑今后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要预留足够的接口,避免今后在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落后与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