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文章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行性。剖析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环节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一、引 言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将其所持有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基本交易结构是:发起人(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往往具有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目的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该机构以这项资产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以发行证券的收入支付发起人,同时以应收款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的本息。
资产证券化由于其具有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资产的特殊功效,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提高金融资产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采用并发展完善了这项金融创新技术。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已覆盖企业应收账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多种具有未来可预期的稳定现金的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已发展成全球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潮流。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分析
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性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贷款资产。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制约,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严重的风险隐患。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2005年一季度,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计算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 8274.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4%。到2006年3月末,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理不良资产8663.4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占处理不良资产的20.84%。也有是说尚有80%的不良资产待处置。如此大的贷款市场份额和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上市的绊脚石,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金融机构挑战的拦路虎。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如果不把数量惊人的不良贷款化解掉,我国金融机构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为此,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显得尤为迫切。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有待深入探索,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它不仅有利于银行开拓处理不良资产的新途径,提高处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开辟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新通道,深入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现实情况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应乐观慎行。
(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方面。首先,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式稳定,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完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超过8%;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证券化的依托主体——债券市场交易很活跃。截至2005年3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达52143.42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18591.83亿元,增长35.65%,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5596家,比2003年末增加1613家。如此庞大的交易说明了证券市场的成熟。其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已具备了较强的监管国内金融业的能力、较强的信用重建能力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能力;特别是《证券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叉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为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上市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