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把握启动农村市场的抓手,盘活民间资本。县域经济的增长动力,依靠三种力量,即国家力量、民间力量和外部力量。国力有限、民力无穷,县域经济要发展,除依靠国家解决一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外,最重要的是要启动民间力量和借助外部力量。要启动民间力量和借助外力,吸引一个地域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向本地域流动,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如果一个县域能够营造出“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环境,就能更好地做到一手抓启动民力,培育当地企业,一手抓集聚外力,引进外地企业,从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四是把握提高产业支撑力的抓手,更新观念,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仅靠本地民间力量是不够的,只有靠外地资本的不断流入才能支撑总量的迅速扩张。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重点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不是项目大小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树立新的观念,诸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老板发财,我们发展”以及“老板不在大小,能来本地就好,投资不在多少,钱来本地就行”等,对外来投资者用足、用够、用活政策。其次在项目的选择上重点处理好“粗放”和“集约”的关系问题,做到先“粗放”后“集约”,也就是要解决“有没有”和“有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和“好不好”的问题。不苛求规模,不害怕竞争,不担心重复,除了环境污染及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项目外,一律大开绿灯。其中尤其不要害怕重复,只有重复才能形成规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形成竞争力,才能提高技术含量。也不要人为地先确定所谓骨干行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而是让市场去选择,让总量去定格,让效益去定位,让竞争去提高。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先有量的充分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思考之二:群众首创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发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如开头所述县域经济地处城乡结合部,根植于广大农村,说到底就是广大民众的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就是广大群众。一是因为县域经济更直接地反映出它依赖于人民群众,寄生于老百姓的基础性;二是因为县域经济基于历史、文化因素而具备的更浓的特定个性。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就是要善于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赋予人民群众的自主观念。浙江省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重点得益于县域经济能取得率先发展,得益于政府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得益于科技成果的合理运用,从而使浙江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创造出许多难以用经济学理论诠释的奇迹。如嘉善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没有一片森林,却成为全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中心和中转中心。波宁市,既无牧场也无畜牧业,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中心和批发中心。地处西部的广西荔浦县亦如此,不是林业县,却依靠世界和全国各地生产的木材,成为全球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基地;不产黄豆、核桃、荔枝、龙眼、芒果,却成了全国有名的深加工基地;不是侨乡,却能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商请来,举办著名的世界华商论坛。所有这些例证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县域经济的原动力在于千百万广大民众之中,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因此,要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自主精神。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以造福于县域广大人民群众。
思考之三: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者阻碍两个方面。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巩固经济基础,反之,要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就成为一句空话。从现实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逐步建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日愈明显。表现在:权力过分集中,机构层次过多,机构雍肿依旧,导致人浮于事,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社会成本增加;审批权限的下放和取消没有触及实质内容,大多只表现在纸面上,未落实到行动上;县级政府责大权小,权责失衡;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权有限。此外,用人机制不合理,以及对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机制的欠完善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