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算制度的改革方向(2)

2010-06-18 08:14

  三、西方国家预算改革的经验借鉴

  虽然不同的预算改革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是不同的,但是分析其失败或遇到的困难的原因可以发现有以下的共性:(1)预算很难做到完全理性,且政治因素也很难被排除出预算过程。(2)高昂的信息费用和激烈的政治冲突。从理性预算改革遇到的问题中还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通过预算改革甚至政治改革来规范政治家的行为,而不应该是将政治因素从预算过程中完全排除出去。二是对公共部门其他环节的体制进行配套改革。

  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绩效预算制度则不同于以往的预算改革。首先,在新绩效预算中,政治家在确定支出目标和财政总额时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次,与计划规划项目预算和零基预算相比,新绩效预算比较简单,只是确定一个支出的总额和大致的分类总额。此外,新绩效预算改革是整个公共部门在新公共管理的逻辑下重新构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改革预算体制的同时,公共部门的其他配套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四、我国预算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为绩效预算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实施绩效预算的现实环境: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无法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库来支持绩效评估。

  在预算改革的原则确立上首先必须重视预算过程中的政治因素,并对政治与政策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由于现阶段我国并不具备实行各种非常复杂的理性预算模式的条件,预算机构必须收集预算信息并提高预算分析能力。在现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推行绩效预算的基础准备工作。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会计制度

  实施绩效预算必须改革会计制度,推行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推行可以采取逐步引入的办法。首先,对现金收付制进行有限的调整,在原有框架下引人权责发生制的部分要素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实行改进的现金收付制。其次,向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过渡,确立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框架。最后,实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并在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中采用。

  (二)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要正确理解政府绩效的含义。政府绩效应该是政府各部门在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前提下从全社会利益扩展出发为人们办事的效率和结果。其次,要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专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预算基础资料数据库。

  (三)建立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相匹配的预算约束机制

  绩效预算实行绩效与资金供给量相匹配的原则。政府的支出计划,以业绩项目为基础,每项支出都依业绩项目的成本标准计算。

  (四)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由于传统预算不考虑绩效,政府各部门有意扩大自已的困难,作为和财政讨价还价的筹码。实施绩效预算就是要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五)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实施绩效预算的制度框架

  实施绩效预算需要建立与完善一系列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公共支出制度自身的配套、外部监督制度的配套和激励机制的配套三个方面。在公共支出制度的配套方面,财政部门要把绩效预算制度、绩效评价制度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统一协调起来。另外绩效预算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它要求财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绩效预算过程中要注意部门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各任务指标的确定和完成情况的衡量,都离不开税务、统计、计划和审计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关于预算制度的改革方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探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