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2010-06-18 08:48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无论是对国家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经营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它不仅掩盖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不利于企业挖掘内部潜力,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宏观调控,甚至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目前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主要是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失真。会计凭证出现在原始凭证上,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者是借梁换柱,无中生有地引入合法项目之中,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大量存在伪造账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

2、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计价失真。主要是指企业资产帐目价值已不能真实反应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占有数。其表现有:目前一些地方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大量资产流失或被吞噬,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例如,不按制度规定及时处理坏帐损失,已确认坏账的应收账款长期虚挂,造成资产不实;不按制度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任意多提,少提或不提;不积极处理呆滞积压及应报废的资产,长期挂在资产账户和待处理损失帐户上;不接受国家监督,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失控,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税金核算失真。虚列项目,编造会计事项,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税款。

4、成本费用核算失真。由于企业利益机制驱动,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采取不正当方法,增加或降低应列费用,人为地造成成本膨胀及压缩最终改变盈亏的结局。其具体表现是:有些单位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置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制度于不顾,制订“土政策”,用挤占成本的方法要求企业完成某些集资、摊派任务,或者千方百计地在成本上做文章,不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提取和摊销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最终造成成本数据失真,人为调节特定会计期间的损益。

5、经营成果失真。企业弄虚作假,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虚列收入,乱挤成本,乱列费用,虚盈实亏或少报亏损;不按销实现确认原则,采取年终突击开票方式,虚增“应收账款”和“产品销售收入”,人为地增大当年经济效益;有些企业采取账内资金变成帐外“小金库”,人为减少当年经济效益,盈利企业私设“小金库”,非法获取巨额收益;经营欠佳企业则设两本帐,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有些企业领导人明日张胆地要求财务部门虚造利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政府行为不规范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而目前政府管理企业的错位机制仍然盛行,政府的行为规则还未达到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很多地方还是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指手画脚,结果往往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另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未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而是同政府干部一样采用行政考核的办法,并着重考核上缴税利多少,致使企业经营者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时就假造利润,这种掺杂政府行为表现群体活动的会计造假对法制建设的危害最为严重。另外,社会经济环境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行政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最终必然落在企业的肩上,致使企业若不堪言。

2、法制建设不完善

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就使会计信息失真有空可钻。经济法虽然已形成体系,但一些法规制度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实际可操作性差,执法缺乏力度,比如《会计法》中提到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因弄虚作假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微乎其微。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波动的汇率对企业的影响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