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我国农村综合改革(2)
2010-07-11 01:03
正是由于这种指导思想的偏差,注定了这场税费改革的作川必然极其有限,在经过长期的博弈与拉锯战后,农民负担并未明显减轻。在许多地方,按下葫芦起来瓢,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是农村公共产品却缺乏费川,供应严重不足,例如教师发不出工资,甚至乡镇干部发不出工资;农村道路、水利设施无钱修建;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丁作也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更是缺乏资金,无法启动。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财政在“三农”方面的严重缺位,正是由于公共财政之光不能普照“三农”,才造成了农民负担的加重及其他一系列问题,而治理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财政要在“三农”方面到位,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十六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上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治理“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落实“重中之重”的具体政策,便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现在财政丁作中,便是要把长期以来向“三农”的“多取、少予”政策改变为“多予、少取”政策。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两工”后,又实行了“三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在农村改革中,改变了以往的单项突进策略,而实行综合改革,包括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土地征川制度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等内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真正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的新制度,逐步实现从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社会结构的转变。
在农村综合改革中,会涉及到众多利益关系的整合与重建,而财政无疑处于各种利益关系的中枢及矛盾的焦点,因为财政是国家参与农村剩余产品分配及统筹城乡利益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农村综合改革必然会调整国家与集体及农民的利益关系,也会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财政关系能否理顺。关系到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效。
二、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是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而财政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向居民提供市场不能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而对于那些可以由市场提供的竞争性产品,政府应尽量不要涉足。我国长期沿袭下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财政体制,其主要弊病一是在于承担了过多的经济建设职能,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经济建议支出挤占了公共产品支出,职能严重错位;二是实行城乡差异,城镇居民可以享受较多的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教育、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而农民则不能平等享受这些公共产品,农村中的公共产品要由农民自己掏钱供给,于是演变为农民负担,在农民无力承担的情况下。其公共产品供应就严重不足,表现为农村教育水平低下,辍学儿童增多;农村医疗、养老、最低生活费用、失业等社会保障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道路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农民精神生活贫乏,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着农村乃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巾,必须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这一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于要让公共财政之光普照城乡,给农民以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让他们平等享受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把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少予”变为“多予”。具体地说,凡是城镇居民可以免费享受的公共产品,农民也应该享受;凡是城镇居民不承担的公共产品费川,农民也不应该承担。尽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必须首先确立这个目标,然后积极创造条件,向这个目标迈进。这种平等待遇不仅是我国《宪法》等国家根本大法赋予农民的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农民过去几十年中对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的补偿,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体现。一讲到这个问题,总会有人以国家财力有限为由而否定,如同当年他们对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否定一样。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并非国家财力不能为也,而是某些利益集团不愿为也。它的实质是对不同利益集团关系的调整与矫正,而上述观点正是那些在调整中利益相对受损的某些利益集团的博弈与代言,并非不偏不倚。为了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就必须调整现有财政资源的配置格局,优化其支出结构,除了大力压缩财政川于经济建设方而的支出,让市场履行这一职能之外,还应该痛下决心,压缩财政中用于公车、吃喝、出国旅游这几方面广为社会关注和诟病的支出。据大致测算,口前这三项支出达7000亿元以上,如此大的财政漏洞,如果任其存在和扩大,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腐败,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会成为吞噬财政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无底黑洞,再多的财政资源,也会被它消耗殆尽,从而成为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障碍。此外,还应该减少乃至杜绝城市化建设巾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过去一个时期的城市化中,我国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例如花费巨额财政资金建设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城市巾的道路过宽,绿地与广场过大,大批基础设施标准过高,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还有大量的乱拆乱炸,使大批建筑物提前报废。所有这些,造成的资金浪费起码在数万亿元以上。如果能够克服这些浪费现象,必然会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可见,在日前的财力范围内,其支持“三农”的空间和弹性还很大,可以有很大作为。
财政与我国农村综合改革(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