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紧迫性(2)
2010-07-11 01:05
为了防止由于投资萎缩造成的经济下滑,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突出强调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战略部署,同时推出了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向性的举措。这是合理引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睿智之举。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不仅会促进投资增长、消费扩大,继续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会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我们发展经济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是必须把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放在国内需求上。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坚持扩大内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能长期保持强劲。
三、民生工程重拳出击,刺激消费,缩小贫富差距
扩大内需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区域贫富差距过大,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造成储蓄率不断增高;以及消费市场混乱,监管不严等陈年弊病。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消费,缩小贫富差距已是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后国务院又出台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十大措施》。《决定》明确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在农村,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生力军是农民,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取消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措施》则强调,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扩大内需,一定要在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方面,重拳出击。这些措施的出台很好的缓解了市场投机倾向,将资金投到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建设和西部建设中,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减少贫富差距;把资金投到公共保障,公共设施建设领域,给予百姓以医疗、就业和养老等方面保障,从根本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决定》和《措施》的及时出台实现了十个结合: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中央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相结合、有效扩大投资和积极拉动消费相结合。这十个结合,可以说是目前缩小贫富差距,从根本上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实现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的最佳途径。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还是当前抵御国际金融危机风险,解决我国深层次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增加政府投资,改善消费环境,拉动内需,已经成为我国中短期经济发展调控的方向。相信在经历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将会更加健康,迎接真正的中国世纪!
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
[2]赵 承 张旭东 刘 铮: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
[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之四:扩大内需: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4]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2008年10月13日头版
[5]邓清波:应对金融危机十大措施体现十大结合.摘自金融界网站首页2008年11月11日推荐文章
浅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紧迫性(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