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 莫揽瓷器活
时下,不少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如海尔进军电脑产业、联想涉足手机市场、微波炉巨子格兰仕投身空调业、五粮液开始“造芯”等,他们旨在赢得多元化经营的可能好处:⑴分散或中和风险,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⑵利用潜在资源、扩大品牌优势,增加市场影响力。⑶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分利用现有营销网络,降低营销费用,使消费者方便地获得售后服务。当多元化的种种好处被人为夸大后,对大企业多元化效果的向往会使不少中小企业的业主经理盲目乐观,迷信“东方不亮西方亮”,信奉“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分散原则,不顾条件和时机,稍微有点规模就纷纷非理性地踏上多元化之路,其突出表现便是热衷于搞集团化运作。据调查,实施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往往选择了与其主营业务并不相关的业务,属典型无关或盲目多元化;有些名为“集团公司”的企业,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控股企业。而选择多元化战略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应具有完善的内部产权制度;对拟进入的领域相当地了解;具有一定的专业团队、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渗透力强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了“企业以管理为中心,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人人都参与管理”的企业文化和较高素质的市场开发及营销管理人员队伍;形成了管理人员与管理利益一体化的分配机制;强化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具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雄厚的资本实力及筹集资金的能力,能够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企业决策要有所不为
大量管理实践表明,多元化战略并非灵丹妙药。对资源禀赋相对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多元化更会是“陷阱”而非“馅饼”。不少中小企业实施多元化后,风险并未得到合理规避,相反却陷入愈趋严重的债务困境,最终招致全面失败,个中教训发人深省、值得反思。
教训一:以多元化打通“产业链”、加大行业跨度的做法不可取。将企业规模做大是很多企业家的梦想,不少中小企业试图通过多种经营做大规模,结果却疲于应付。从表面上看,似乎多元化战略会分散风险,但实际结果却是加宽了管理幅度、加大了管理难度,不仅难以降低风险,反而增加了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的: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范围越广,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资源有限,多不具备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进入新领域势必要借助广告营销等手段扫除各种障碍,又加大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分散了企业的资金和精力。同时,多元化也会影响核心业务的发展,不利于企业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主打品牌,使保持品牌信誉的难度加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另外,多元化势必要涉足不同的产业,而不相关的产品线易引致技术的不相关,从而加大新技术开发的难度,增加开发成本。
教训二:不可因局部的短期暴利诱惑而选择多元化。中小企业在制定公司战略时,往往选用了“只关注收入的增长, 而未关注利润池的深浅”的战略决策方法,并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有了收入,利润就会随之而来。这其实是异常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利润池代表的是行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能赚取的利润之和,在一个产业的价值链上,其“池水”多深浅不一,可能某些细分市场的 “池水” 会比另一些细分市场深。当发生行业波动时,意味着市场将重新洗牌,池水开始流动,部分池水甚至出现短期的“暴涨”,不少中小企业视之为机遇,认为是其调动资源、练好内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最好时机,希冀在行业到达下一个波峰前使自己置身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其实,行业波动期更潜伏着影响利润的风险因素,决策时更应慎之又慎,切勿因自乱阵脚而成为被蚕食的对象。
教训三:盲从“1+1>2”的兼并理论,采取“数一数二”的策略加大了公司风险。把所有最好的东西放在一起还会是最好的吗?郎咸平认为:“100家公司的老板集体发生错误的机率几乎是零,但是将100家并入一家公司发生错误的概率几乎是100%”。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面对各种市场诱惑往往会迷失方向,以为做什么都可以成功。结果在企业核心业务尚未巩固、在同行业中尚未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之前,就盲目向非核心业务扩张,逐渐放弃了当初起家的产品和特色,转而做更有影响力的“大产品”或虽没有差异化但能上大量的大路货,或在实力尚不足时便急于从后台走向前台,以为靠勤劳、聪明和自有品牌就可以闯市场,其结果大多是企业最终陷入困境、以失望而告终。
“多元化战略”是“馅饼”还是“陷阱”
2010-07-11 01:08
“多元化战略”是“馅饼”还是“陷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