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模式:
①日本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以法人为主,股权相对集中。股票不经常转让。②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是比较多的。政府通过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经营、财务决策。③日本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80%左右,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稳固、密切的关系,债权人在企业出现展示困难时。一般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研究表明:美国和日本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关系人在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在美国,美国公司的财务经理非常重视股东利益,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而股东财富主要表现为股票的上涨。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又转化为股票价格的最高。在日本,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在企业财务决策中都起重要作用,财务决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就得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同时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最明显的区别。
2、影响我国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模式的经济现状
(1)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总体来说还不规范,信息传递速度慢,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力较差。
(2)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借款占绝大多数.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种程度的影响。
(3)中国政府目前还不可能向美国政府那样对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预。在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且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必然的,只是应当尽可能减少行政方面的干预,而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地发展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衡量
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控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在科学设定薪、息、税和净利等权数的前提下,谋求其加权和的最大。即用相关者利益为指标所衡量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是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现实选择。
三、从企业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1、两种企业治理结构的对比
从企业治理的主题角度来说.美国模式可称为“股东至上”模式。日本模式可称为“共同治理”模式。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为股东利益服务,还是为利益相关者或当事人的利益服务。“共同治理”的逻辑是强调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及理财目标的发展变化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由于这种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因此,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3、“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财目标是企业合理的选择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逻辑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个人利益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有所增加,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进.充分体现了企业对财务管理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更有利于协调处理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