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导向模式探析(3)

2010-07-11 01:12


  (二)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扩大信息化环境大大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对象和范围。这时的审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审计”,它不仅包括对审计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测试,而且还包括网络经济组织发生的各类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鉴证,也就是说,这时的审计已突破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至少有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审计等。而且即便是以报表评价为主要目标的财务审计也发生了变化,往往同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密不可分。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下的狭义的审计了,其审计对象和范围大大扩大了。 
  (三)财务审计是以电子数据为测试重点的详细审计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不但使财务审计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还使财务审计方式因系统软件的功能而实现实时、以电子数据为测试重点的详细审计方式。因计算机软件可以代替大量手工查账,从而可以使审计方式又重新以抽样审计为主转向以详细审计为主。当然这种详细审计方式较早期账向导向审计模式的详细审计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了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和传统手工审计下风险导向的审计程序不同,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不需要再从报表开始确定审计重点、逆查追溯到凭证,而是利用实时审计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电子财务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转换,很快重新生成新的账簿和报表等财务资料,用来对比检验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数据,很便捷地实现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验证。因此,除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需要到现场监盘、观察企业实际流程等方面外,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审计工作转变为以电子数据测试为重点的详细审计方式,和非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审计方式大为不同。 
  (四)审计过程实现三个“转变”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审计。在这种条件下,审计过程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信息化环境拓宽了审计视野、增强了审计效力,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护经济秩序,实现审计监督的职能。 
  (五)信息化环境对审计人员和审计准则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环境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是财务方面的专家,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审计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和网络方面的技术也有较高的掌握程度。审计人员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而且要能根据被审计单位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随时进行调整接口程序,以便将其中相关的电子数据导出、转换,形成审计需要的数据形式。这些变化将影响现有的审计人员考核制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等。信息化环境还呼唤新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的执业依据,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也是外界对审计工作认可的参照。因此,随着审计环境发生变化,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新的审计标准急待产生。 
  总之,审计导向模式与审计的环境密切相关,审计环境变化必然导致审计导向模式随之变化。新世纪中,信息与网络技术对各行各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使得审计面临着日益信息化的新环境。信息化环境使审计风险加大,以电子数据测试为中心的、以确定重大错误风险为重点的风险导向模式将成为审计导向模式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导向模式探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发展的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