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有效性与股指期货的建立

2010-07-11 01:14

  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所讨论的是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尤金法玛提出了著名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组特定的信息能够在证券市场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随后,股票市场的竞争将会驱使股票价格充分并且及时地反映该组信息,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所进行的交易不存在非正常报酬,只能赚取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股票价格的任何变化只能由新信息引起。由于新信息是不可预测的,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也就是随机变动的。只要市场代表着股票的真实价值,充分反映了现有的全部信息,这样的市场就被称为有效市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不会存在证券价格被高估或低估的情况,投资者不可能根据已知信息获利。
  市场不可能是严格有效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无效的,市场有效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依据有效市场假设理论,法玛首先将信息分为历史价格信息、公开信息以及全部信息(包括内幕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证券市场区分为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弱势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现行的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该证券的历史价格;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现行的股票价格不只是反映了历史价格所包含的信息。还包括历史价格所反映的和所有公开的可得到的信息;强式有效市场意味着任何市场参与者所了解的信息不论是公开的或未公开的都被全面准确地反映到了市场价格上去,因此,即使那些利用自己掌握的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人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也成为了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弱式有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俞乔(1995)对中国股市有效性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彭作祥(2002)通过AR—X—GARCH模型、庄新田 (2001)通过判别沪深两市收益率序列相互独立性、史代敏 (2001)通过判断沪市存在“周五效应”、李兴绪(2004)通过对上证综指进行随机游走检验等认为中国股市未达到弱势有效,李凯(2000)通过对股价进行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和游走检验、邓子来(2001)通过对股价自回归检验和游走检验、冉茂盛 (2001)通过R/S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股市已达到弱势有效的结论,史永东(2002)通过Kalman滤波模型、黄济生 (2001)通过数理方法进行游程检验、自相关检验和正态检验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效率随着发展阶段而不断提高,向弱式有效性过渡。中国股市弱式有效的结论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从近几年对中国股市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者还是赞同我国股市目前已初步呈现出弱式有效态势,但还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的观点,尤其是1996年以后,沪深两市的有效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上述文献中,认为我国股市没有达到弱式有效结论的,样本时间跨度都较长,一般是从股市建立初期到近年股市数据;认为我国股市已达到弱式有效结论的文献,样本时间跨度较短,一般是从1996年以后到近年股市数据。
  推行股指期货的合理性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买卖双方事先约定好指数,同意在未来某个日期,根据交割日的指数价值与最初买进或卖出的指数价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盈利和亏损,并以现金交割。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推出股指期货。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任何新的信息都会迅速而且充分的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与价值的任何较大偏离都反映出了市场的无效率。证券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核心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性,随机性是由各种信息随机的流人市场所决定的。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初步呈现弱式有效态势,即股票价格的自相关性已较弱。有关研究也显示,自1996年开始,沪深两市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的基础已初步得到了建立。
  但是,我国股市中还存在着诸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全、不准确,在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造成的信息误导,。都严重影响了我国股市的有效性。因此,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价机制与信息传导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成为证券市场低效率的集中表现,都对股指期货的建立及其发挥作用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使得股指期货建立的基础比较薄弱,股指期货发挥作用的条件还不是十分充分,这也是我国为何至今迟迟未能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的重要原因。

证券市场有效性与股指期货的建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控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