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入手,重温改革进程,挖掘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症结所在。接着引入公司治理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探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对接的新途径:首先,构建起“股东—机构投资者—公司制”的治理结构;其次,通过完善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制度设计,保证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国有资产;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设计
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到1995年,我国共有国有企业30.5万户(不包括金融企业2.4万户),这30.5万户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为7 471亿元,全部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社会各类企业资产总额的67%,全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66%…… 以上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不容乐观的是,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少国有企业就存在赤字经营、吃国家贴补的现象,经济体制改革虽使国有企业在向市场机制转轨、向股份公司迈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上,至今仍未找到一种值得借鉴的有效运营机制,资产流失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国有企业在改制之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构建起国有资产良性公司治理机制。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突出问题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显性流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在逐年增大,据对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 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账2 206.9亿元,损失与挂账合计达4 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显然,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下滑和亏损,直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问题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操作的不规范造成了大量资产流失,其表现为:一是体制改革中存在着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将国有资产低价入股的现象,例如:重庆市一家价值5 000万元的国有企业改制时,被低估为400万元,最后仅以200万元出售。后经查处得知原企业负责人与当地政府个别领导及中介机构内外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二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集体、个人同股不同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常用手段有:过分提高工资待遇,将年终股利提前分配,造成国有股分得收益所剩无几;只对内部持股职工分红,将国有股排斥在外;未经批准只给国有股以记账形式分红,等等。
问题二:国有企业忽视或淡化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助长了资产流失。表现为:第一,改制后新公司的管理人员多数来源于老国企人马,内部治理难于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的缺乏,造成内部人直接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第二,国有企业向上市公司的转化使国有资产流失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重组发行、增资配股、资产置换、关联交易以及政府的干预等都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可能的渠道。第三,国有企业经营没有章法和严格的程序,开发项目缺少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致使决策失误,大量国有资产外流。
二、重温改革进程,寻找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现有问题的成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探索阶段(1978-1993年)
该阶段改革的思路是“放权让利”,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来调动国企的积极性。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先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承包制改革、职工民主管理改革。但以上浅层次的改革未能触及企业产权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不能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性转变,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因此,该阶段国有企业治理弊端在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治理成本高昂。
将公司治理机制引入国有资产管理之研究
2010-07-11 01:18
将公司治理机制引入国有资产管理之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