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负债风险的成因及化解策略(2)

2010-07-11 01:23


  (二)高校膨胀式的扩招。高校扩招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567万人,是1999年招生人数的3.5倍。高校膨胀式的扩招势必带来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对改善科学科研条件、食堂条件、教学条件等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扩张本应需要增加更多财政投入,但事实上我国的财政投入并没有跟上高校扩张的速度,高校只能用举债的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三)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占GDP的比重4%的目标,但实际上国家财政投入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刚过3%,而发达国家平均为5.5%。我国高校教育经费只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30%左右,这一比例同样明显偏低。 
  (四)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准入条件不严格,风险意识淡薄。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强劲需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一方面教育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另一方面又存在政府的担保和支持的背景,高校还贷不存在任何问题。因此,部分银行纷纷放宽高校贷款准入条件。对贷款用途不做实质性审查,对贷款对象的还款来源不作仔细分析,认为高校不会破产,即使贷款出现问题,政府也会买单兜底,由此对高校的贷款风险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助长了高校不计后果的多贷款甚至是乱贷款行为。 
  (五)相关部门对高校贷款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6条就特别指出:“要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199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第62条也用法律条文方式确认:“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但至今,高校贷款搞基本建设的严格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由国家或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高校利用贷款实施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由此导致高校在贷款的使用上随意性强、自主性大、自由度高,新校区、豪华教学楼等盲目建设风此起彼伏,造成许多高校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比例严重失衡,基建摊子铺得过大,教学、实验、生活、保障、资金比例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资金利用率极低。基建中讲排场、讲阔气、讲攀比之风日盛,超计划、超指标、超规模建设的现象非常突出。
      四、高校负债风险的化解策略 
   
  近年来,高校巨额负债现象引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报了中国银行2003年度资金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其中特别提醒需要注意高校贷款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表明解决高校巨额负债问题已纳入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国家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的严格管理,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鉴于高校的行业属性,高校贷款易将风险转嫁给国家。因此,国家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尽快制定《高校专项贷款管理办法》。高校主管部门及相应部门应对高校贷款重点审查,包括学校建设规划、贷款使用方向、建设面积、建设标准、贷款额度、偿还能力的论证与评估,确保贷款资金符合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要求,将高校贷款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要建立高校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对超计划、超指标、超规模高校建设现象要坚决制止,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建设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相关责任人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二)继续加大财政对高校的投入力度。解决当前高校负债问题需要加大财政投入。2007年6月初,教育部公布《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重申“十一五”期间要逐步使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央财政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但这一目标只是一个持续增长的目标,并未充分考虑高校巨额负债偿还的因素,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与财政部协商,对高校巨额负债偿还做统筹安排,逐步在各年度实施专项财政投入用于高校巨额债务的化解。在专项投人中可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奖励投入政策,鼓励高校增强自我还贷能力。 

我国高校负债风险的成因及化解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加强高校效益审计 为创建节约型社会服务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