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剑(2)
2010-07-11 01:35
赔本赠货看上去很心痛,但李昌华数了数手里的票子,一转眼就宽裕了近35万元流动资金。厂家又来电话催他要货了,想必同行会趁市场趋淡向厂家谈优惠条件,但厂商之间的博弈永远存在,厂家咬紧牙关不松口,货走不动了仍强装镇定。
李昌华思忖着先不忙进货,他也算大客户,厂家逼急了自然多给优惠,如今仓库里除留下一批旺销品外,已清理得所剩无几。倒是与盘库同时展开的清欠,似乎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为过去埋单,替未来开路
自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几年来一直拖欠着的旧账,重又浮现在李昌华眼前。这些年李为了取悦下游,货款被压却少有吱声。他心想只要能把几层销售关系牢牢捆在一起,资金就能一成不变地周转于厂家、经销商和下游之间。却没料到,赊销从形式上与信用卡放贷相似,提前为客户预支,但经销商永远无法像银行一样,用利息杠杆刺激回款积极性,把预支甚至更多的钱收回,客户打过来的款总是“下一批货我要50件”,对上一批货款只字不提。
李昌华按照“欠债还钱”的思路,让业务员在处理好盘库之余再挨个向下游讨债。谁知下游谈“欠”色变,之前还高高兴兴说货卖得很好,转眼间就以各种借口把讨债的业务员抵了回来。没办法,李昌华只好把欠债下游分成三类:有钱不还的、想还没钱的和既没钱又不想还的,再从业务员中抽出12名口才和“耐磨”性颇好的人组成“专业收债”队伍,兵分三路出发。李再三强调:“不谈业务只谈还钱!”
对于开口闭口手头紧“有钱不还的”,员工能讨回多少是多少,“毕竟还有更多合作要继续!不能太得罪人。”而“想还没钱的”一类,李昌华直接“胡萝卜加大棒”,再给一批货,但必须用店面抵押担保。以前李昌华碍于情面,关于赊账的事大都嘴上过。现在不了,为了讨债,“我装也要装出一副强势的样子”。李昌华吃准了欠债者欠了钱心虚,又急于翻本的心态。他为表“仁慈”,还专门为欠债者搭配了一批串回来的中档白酒,以增加经营品类。最后一类李昌华也不多说什么,直接以诉诸法律相逼,软硬兼施。收回了几万元,却也不到此类欠账总额的20%。但总的来说,进账又多了近30万元。李昌华高兴地总结了一系列“逼债要领”:譬如爱面子的欠债人,欲取之先予之;一直哭穷的匪类,不能被其假面蒙蔽,需洞察真相,紧追不舍;同时还要试图找出各欠债者欠账的真实情况,通过多次分门别类,帮助并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客户等等。
盘库和清欠告一段落,这些过去在李昌华脑子里没法深究的事情,竟被处理得游刃有余,流动资金也在逐日增多。然而,仅仅是“亡羊补牢”,现金永远“流”不起来,必须改变经营思路。于是李昌华脑子里又萌生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由于李经销的几款白酒厂家都在长沙,自己的市场也在长沙附近,物流成本低。因此仓库里只需储备一些周转产品,供给要货急的买家,其余正常要货的客户,李准备直接派车从厂里提货发往下游。而回头看看清库后的仓库,货物稀稀拉拉零乱地堆放着,李昌华便将600平方米的仓库换成了200平方米。结果仓库缩小了,租金从1.26万元/月降到了4200元/月,一年就能节约10万元仓储费。库存省钱,周转加快,正好一箭双雕。
一开始,厂家很为难,毕竟李昌华一次性拿货量在陡降。尽管李再三以仓库租期到了,暂时换成小仓库才分批要货作为掩饰,但厂家仍一眼就看出了李昌华的漏洞。“让你这样搞,我不如直接扁平化去供应终端?”李很镇定,说,“这样,你抬高3%出厂价行不行?但得按原返点政策嘉奖我。”厂家另起炉灶自己供应终端也麻烦,遂决定答应李昌华试一试。果然,李昌华因新物流模式加快了资金周转,从而超额完成了任务,超额任务得到的返点足以抵消进价高出的部分。
当时厂家只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李作为酒厂在长沙的一个试点,代替厂家将渠道扁平化,做不好就“打回原形”。谁知李昌华反而以其“短、频、快”的买卖方式,将以往的总提货量上涨了15%。最终,厂家勉为其难的帮助也变成了实质性的支持。眼下资金周转率上去了,现金更加充裕,李氏过冬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断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