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导致安置帮教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导致安置帮教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是工作开展提升水平的最大障碍。当前,有个别领导干部和部分群众在思想上存在着“无关大局”、“无足轻重”的思想,总认为这项工作是司法行政部门的专门工作,而司法行政部门又认为此项工作面广量大,单靠本部门和基层兼职人员很难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感到“无能为力”。二是释解人员的安置难度大是帮教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市场化运作已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将安置工作仍然停留在原有安置框架内,即由政府直接组织指令性安置,客观条件已不存在,而走市场化运作,就目前而言,条件不太成熟。一方面是刑释解教回归人员大部分没有专长,即使有专长,因有过劣迹,社会上招工录用者少;另一个方面,全社会目前缺少矫正应有的氛围,现在的个体私营企业义务接纳“两劳”释解人员的极少,在接收释解人员上,还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政策舆论力度。三是经费紧张是困扰安置帮教工作开展的主要难点。经到外地考察,得知发达地区有专门为回归人员安置再就业培训基地,用资金买就业岗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回归人员创办实体,解决回归人员的生活困难等,同时还设置了从回归到择业过渡的生活费用,家庭困难的社会救助基金等,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而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虽然是少数,但也说明了安置帮教工 作的未来走向,而这些经费除了社会捐助和募捐外,财政的拨款应该加大投入。四是专业警力不足是影响实施程序化系统管理的关键。刑释解教回归人员日常管理必须落实懂业务的专人去抓,但单靠基层镇、街司法所人员管理是较为薄弱的,工作任务较多,而一个镇、街每年都有刑释解教人员,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几人,这些人回归后,从生活、安置、帮教都要逐项落实,仅靠一两个兼职干警去抓,工作很难规范起来。五是档案不全是实施系统化管理的最棘手的难题。虽然近几年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都落实了“两劳”释解人员建档立卷制度,但基层的摸排和监狱、劳教所转到司法行政部门的人数相比出入较大,脱漏管现象时有发生。不但人头数不同,司法所与派出所人头数也不相符合,此外,相关刑释解教人员资料不全,平时的跟踪走访、托管、帮教记录不全,有些部门敷衍了事,刑释解教人员表现好坏,基层帮教小组说不清。
三、对刑释解教人员实施系统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夯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领导特别是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要从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平安延吉”和稳定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采取组织学习文件、举办讲座、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和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以不断统一各级基层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衔接工作,构造系统化管理模式。首先,监狱、劳教所要做到在服刑、劳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前及时准确地填写、寄发通知书及相关资料给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派出所,监狱、劳教部门对可能不报到的释解对象要及时反馈信息和跟踪落实,认真把好系统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各县(市)安置帮教主管部门要组织落实报到登记,摸清情况,建档立卷,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尤其要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第三,安置帮教主管部门要及时筹建解困、培训、安置基金,启动安置程序,稳定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立足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重点解决“三无”(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人员的生活困难资金,年关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费、特困刑释人员过渡时期安置费(一个月)、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费、创办过渡性帮教实体和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安置的经费,依据劳动部门走市场化道路,最大限度地就地安置,力求解决脱管现象,减少回归人员的重新犯罪。